2021-12-12

教学反思:

这星期开了第六单元,整体思路参考了区教研里孟岳师兄的思路,“时代中的人与文”。具体内容上稍微变了一点,因为学情和课时的缘故,没有做太多小组活动,侧重点在于补充文献,如今反思这几堂课我是讲的很顺,但有点“满堂灌”。

因为此前讲《论语》时,以“‘丧家狗’孔子”为题花了些工夫介绍春秋背景(下图为讲《论语》时的ppt),所以在引入战国背景时,先从春秋续起,引用董仲舒“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所言,强调春秋尚无义战,战国更是混乱变局。



然后借用《战国策》《孟子》和《经典常谈》里的语句,烘托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就是南怀瑾所言“各个强国的诸侯重现实,社会的风气更重现实,苦只苦了一般的老百姓”。在现实之中,孟子再像孔子苦口婆心劝谏侯王“为政以德”显然缺乏力度,那么孟子的劝说方法是什么呢?

借此引出三篇不同价值:

政治主张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何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如何坚持自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讲政治主张前,先介绍了当时的“军事宝典”《孙膑兵法》,正因为当时的人普遍信奉“天时、地利、人和”军事战争的作用,孟子在《得到……》开篇便强调了三者之关系。

然后让学生画出文章结构图,并进行讨论,孟子最终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结论:“人和”“得道”最终指涉的都是孟子“仁政”“民贵君轻”的主张。

但是,当时社会有另一群人,他们纵横捭阖,指点江山,被景春称之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大丈夫,孟子却颇不以为然,孟子是如何看待“大丈夫”的呢?

在讲《富贵不能淫》时,借用了朱自清《经典常谈》的一段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策划,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时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七雄分立,各为其主,苏秦连横不行就改说合纵,张仪认为舌头在就行)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意思,拐弯儿抹脚投其所好。”来佐证什么叫“以顺为正”。进而证明孟子对“大丈夫”三层次观点的可贵。正如南怀瑾所言

“在那样现实的时代环境中,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的道德政治,奔走呼号,绝对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而有丝毫转变。所以,他所继承孔子的传统精神,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和孔子的文化思想一样,也成为由古到今,甚至将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一段记载颇有意味。

之前讲《论语》时,司马迁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孔子的崇拜,把孔子列为“世家”,孟子则记录在《孟子荀卿列传》中,其中这样记录: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後有驺子之属。”

和孟子写在一起的还有驺衍,阴阳五行家,在司马迁看来,驺衍他的本意,也和孟子一样,深深感慨人类文化的危机,尤其当时国际间政治道德的衰落,社会风气的奢侈糜烂,他为了要有所贡献,希望改变时代,只好先推一套容易受人欢迎、接受的学术出来,玩弄一下。其实,他的本意,还是归乎人伦道义,所谓“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他那些谈阴阳、说玄妙的学术,只是建立声望的方法而已,所谓“始其滥耳”。

只是王公大人们只求仙问道,故驺衍“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如何思考坚持自我呢?请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我大体的教学思路,这周五只讲到了《富贵不能淫》。现在反思,或许把链接材料制作成学案会更好,但我有时候用学案又觉得课堂有点沉,两难。

“宝藏周历”在继续改版进步,希望接下来的一周一切慢慢好转,包括我的情绪。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