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读书笔记|森蚺巨蟒的捕食战略

《跃迁》读书笔记|森蚺巨蟒的捕食战略

本周学习的书目是《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本章题目为《第2章高手战略》。

01 爬上屋顶指点四周风景

歌德说:“如果你要指点四周风景,你先要自己爬上屋顶。”他的意思是,只有站在顶端,才能看到真正的世界,大部分的站位决定了你只能看到街景,看不到风景。

『何远舟的得到』:「高手指路,其实就是带你到屋顶看一看。」

02 研究战略领域的最佳人选是投资人

研究战略领域的最佳人选,过去是将军们,今天则有可能是最一流的投资人,他们的工作有三个特点。

  1. 投资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决策和选择。对于投资股票来说,大部分人执行力相若。今天面对股票市场,你的执行力和股神没有什么区别。投资者主要拼的是做选择的能力。
  2. 投资人做更多的战略决策。你一辈子大概能选择57家公司,34个行业。而投资者每年要在近千家公司、十多个领域里高频地做选择。他们是需要做出最多决策的人。
  3. 投资人更需要战略眼光。和大部分人希望今天投入明天就获得收益不同,一个基金的回报期至少是5~7年,产业投资周期则长达近20年。投资关注的是长期收益。

03 只打“甜蜜区”的泰德·威廉斯

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在棒球界的位置,一点儿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低。
他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美国职业棒球联盟中最后一个年度击打率在0.4以上的球员,位列美国《体育新闻》(The Sporting News )杂志评选的史上百位最佳运动员第八位。
泰德在其影响深远的教科书《击打的科学》(The Science of Hitting )中,提出一个观点:高击打率的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只打“甜蜜区”的球。正确地击打甜蜜区的球,忽略其他区域的,就能保持最好成绩。”
他把击打区域划分为77个,每个区域只有一个棒球大小。只有当球进入最理想区域时,才挥棒击打,这样能保持0.4的击打率。如果勉强去击打位于最边缘位置的球,他的击打率会降到0.3或0.2以下。所以,对于非核心区的球,任其嗖嗖从身边飞过,绝不挥棒。

04 森蚺巨蟒的捕食战略

亚马孙流域,有种叫作森蚺的巨蟒,是全世界最长、最重的蟒。成年的森蚺能长到30英尺(约9米),300磅(约136千克)重。如果这家伙完全伸展开,有两辆小汽车那么长。
更厉害的是森蚺的强壮,它全身有1万块肌肉(人类有639块),简直是条肌肉箭。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类的健美冠军就相形见绌了。
如果你被森蚺缠上,森蚺能产生每平方英寸90磅(约6.4千克)的压强,相当于在你胸口(25cm×25cm)上停了辆4吨的卡车,你会听到自己肋骨折断的声音。1997年电影《狂蟒之灾》就是以森蚺为原型拍摄的。
总之,这种蟒是亚马孙雨林里的大神,站在食物链顶端。
森蚺读起来不顺口,我们就叫它大蛇吧。王熙凤说“大有大的麻烦”,大蛇也有。一般的食物都喂不饱它,它需要大型猎物,但大蛇的巨大身体,又不允许它追逐太远。
大蛇发展出来自己独特的捕食方式。它先找准树荫边的水源——这是水鸟、龟、鳄鱼频繁出没之地,盘在树下,一动不动,静静等待猎物上钩。
刚开始,周围的小动物都看得明白——哎呀,这是蛇啊,不去不去——没有任何动物敢靠近。一天、两天、三天,它一动不动,树叶掉在大蛇身上,苔藓慢慢长出来,盖过了大蛇身上的味道。
三天、四天,开始有虫、鸟在它身上跳来跳去,甚至有松鼠就落在他嘴边,只要张开嘴就能吞进去,饥饿的大蛇还是一动不动。这时,小动物慢慢开始接近,心想这也许就是一个形状像蛇的木头吧。
潜伏到第10天,几只年幼的水鸟大着胆子到水边喝水,好奇地看着这堆有点儿像蛇的木头。还有几次,有一头调皮的斑马甚至轻快地从它上方越过,但大蛇还是一动不动。大蛇在等什么呢?等一个巨大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也许是一只羊、一头鳄鱼淡定地走到水边,背对着它,毫无防备,鳄鱼的尾巴就在它的鼻子前晃动——时机到了!
大蛇,这条盘踞十多天的大蛇,像一根粗大的黑色弹簧一样突然蹿起。鳄鱼的肌肉刚绷紧想逃脱,却已被黑色巨龙般的鳞片卷在了中间。
大蛇开始缓缓地施展它的恐怖绞杀。很快,鳄鱼的血液停止循环,不再挣扎,被大蛇一口吞下——这食物能让它生存一个月。它找到一个水边的树荫,盘起来,慢慢消化,等待下一个猎物。
大蛇的战略很清晰:

  • 找到甜蜜区:水边大树旁,耐心等待;
  • 战略性专注:只盯着大型猎物,战略性忽略小动物;
  • 等待机会:用最不取巧的方式攻击——绞杀。

05 “教师之轮”体系

2006年我(古典)在新东方国外部讲GRE词汇,刚被选为第一届新东方集团培训师。俞敏洪老师希望我研究下“优秀教师的能力素质模型”,并最终把成果整理成“教师之轮”体系,帮助更多老师成长。
这个研究调查了100多个老师,包括来自大学、中学以及新东方等其他培训机构最优秀的老师,综合出5项核心技能,每个好老师都有这5项技能:

  1. 专业知识:在所教授的领域,拥有系统的、科学的、可验证的知识;
  2. 课程设计:掌握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合理设计课程的能力;
  3. 呈现能力: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及包括课件、多媒体在内的形式去表达;
  4. 个人魅力: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5. 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以及重视内在修炼的系统。

06 “教师之轮”的两种学习路径

虽然老师同时都需要拥有“教师之轮”的5项技能,却有两种学习路径。一种是“快速循环型”:快速绕着整体5项能力跑一圈,先学最精华的,然后换一项继续练。另一种就是“深耕稳健型”:老老实实在一个领域先做到100分,然后再进入下一个领域。
过去的教师成长,往往有一个误区:培训机构的老师在听完优秀老师的课程后,都会以为自己专业知识不够,开始投入大量的专业学习——这一学就是一年。一年内你四处学习听课,发现要学习的越来越多,于是一直学下去。两年过去,你出师了。你花了百分之百的时间把专业补到百分之百,但还是发现远远落下了——为什么呢?
最聪明的老师懂得“二八法则”——先投入20%的时间,把“专业知识”提升到80分,然后开始研究“课程设置”板块,同样不求百分之百,快速达到80分;下一步是研究怎样才能把它讲得更好的“呈现技巧”,怎样让自己显得更有魅力,最后调整一下自己的学习模式和状态。
这样下来,用单项投入100分的精力,能在5个分项里分别拿到80分,成为一名400分的老师,而相比之下,那些“特别专业”的老师,只有100分。仅仅由于学习路径不同,就有4倍差距。利用“二八法则”,“快速循环型”老师达成了第一次跃迁。
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

07 学而思的小班战略

著名培训机构“学而思”CEO张邦鑫也是个极有战略思维的人——他从一起步就想得很清楚:想做第一名。而要做第一,先要找一个能做第一的领域。
大家都做大班,我就专注小班。大学是热点,我就做中学;都在做英语,我就从奥数切入。即使暂时不是第一,也要找到有机会能做第一的领域。
他找到了自己的甜蜜区:聚焦教研。
教研是那种可以越做越好的,而且客户价值很高的事。中学培训主要目标是提分,分数对于孩子的价值毋庸置疑。中高考考试范围有限,考试逻辑相对稳定,教研很有规律,这些特点让这个领域简单、可迭代。父母市场是个口碑市场,一旦做出口碑,续班率是教育培训界最好的护城河。
据说,学而思的教研标准化能做到这个程度——在北京上课上到一半,家长想带孩子去上海玩,问是不是可以停几天,回来补上。
教研负责人说,不要紧,你带上课本,直接去上海的学而思接着上就好。
到了上海,发现内容完全接着北京的课,严丝合缝。
小班时代,产生名师的机制不再,教研成为新的甜蜜区。深耕教研、以家长口碑为护城河,抓住这两个点迅猛成长。
张邦鑫坚定不移地继续他的头部效应——培优,而不是补差,即只找最好的孩子培养。因为好学生会带来好口碑,而把差生补好太难了。在单门课程没有做到第一之前,不开其他课程。
最反直觉的是第三条:即使有广大的全国市场,学而思并不随便开分校,除非有把握做当地第一。分校的校长甚至收到这样的命令:不允许迅猛扩大、快速开校区,除非第一个校区的口碑成为当地第一。他深度理解聚焦高价值的头部带来的效应。
2010年,学而思改名“好未来”,在纽交所上市。

08 幂律分布

1895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研究国家的财富分布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个国家的财富都呈现出一种分布方式,少部分人占据了大部分财富,而大部分人拥有少量财富——在坐标轴上,这是一个头部严重向左靠拢,还拖着长长尾巴的分布。
用数学表达就是“节点具有的连接数和节点数的乘积是一个定值”,被称为幂律分布。简单说,在一个系统里,如果拥有1万元的人有10个,那么拥有1000元的人就有100个,而有1万人只有10元钱。

09 幂律的两个特征

幂律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高度的不平均。 最通俗的表达就是“二八法则”“马太效应”或者是“长尾理论”。20%的客户带来80%的生意,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20%的词汇表达了80%的信息……
很快,科学家陆续发现这种分布方式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处皆是——地震爆发的频次,月球上陨石坑直径的分布,语言中单词的分布,国家人口的分布,网页点击的次数,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奥斯卡奖项的分布,全部都符合幂律定律。这种分布被称为“可预期的不均衡”。说白了,不公平就是大自然的一种常态

幂律的第二个重要的特色,是分形( fractual)。分形就是“一个图形细分后,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
最常见的分形是海岸线,你在世界地图上会看到大陆板块弯弯曲曲的海岸线,如果用谷歌地图放大10倍,你会发现放大的每一段海岸线依然是这个形状;你再放大10倍,海岸线的形态都依然是相似的。同一个形状在不同大小尺度下一再重复,就是分形。这种情况在自然界随处可见。人体肺叶细胞和陆地上的河流流域很类似,叶片、雪花上,你都能看到这种分形的现象。

10 不可思议的小糖人游戏

1996年,通过计算机建模理解社会演化的思潮在学术界正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艾伯斯坦和阿克斯特尔设计了一个关于财富分配的游戏,命名为“糖人世界”(Sugarscape)。
这两位科学家想设计一个模拟的小世界,看看能否找出贫富差距的成因。
他们设计出一个模拟的地形图,深色区域含糖量高,浅色区域含糖量少,而白色区域则不产糖,对应资源富裕区、有限区、贫困区和沙漠区。糖在被吃掉以后过一段时间会再长出来。然后他们会随机丢一些小糖人上去——这些小糖人遵循几个简单规则:

  1. 看四周6个方格,找到含糖量最高的区域,移动过去吃糖;
  2. 每天会消耗一定的糖(新陈代谢),如果消耗大于产出,则会死掉出局;
  3. 每个糖人的天赋、视力和新陈代谢是随机的。
    有人天生视力好,别人看1格,自己看4格,比较占优势;有人则比别人消耗少,别人每天消耗2格,他只要1格,可理解为体力好。还有一些天生富二代,携带更多糖出生。
    你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数值调整这些参数,这样一来,等于创造了一个小糖人世界。然后点下“运行”,这个模拟世界就开始运作了。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最富裕的24个人有10块糖;但跑着跑着,不均衡开始出现。在第189回合以后,贫富差距出现了,最富裕的2人有225块糖,而有131个人只有1块。小糖人国家里,少数巨富阶级出现在右边,而数量巨大的底层收入者在左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阶层分化”。
    阶层分化以后,会固化吗?答案是会的。在第636回合,阶层依然稳定。
    这些小糖人中没有坏蛋,没有资本家,没有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仅仅是一群遵守简单规则的小黑点,但是他们构成的复杂系统一次次展现出不可逆转的不均衡。在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里,阶层分化是稳定且可预期的

11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

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了1978——2005年的北大学生家庭出身,发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从1978年的三成下降至2005年的一成。吴伯凡老师也说过,他就是来自一个小镇,他镇上出了三个高考状元,一个在人大,一个在清华,都过得很不错。但是近年来很难听到小镇的哪个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了。
优秀的教育资源,无非是老师、孩子和家长。
最重要的是教师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前,教师资源的分配相对平均,加上当时很多极其优秀的知识分子散落民间,常常有大知识分子做基层教师的情况。当时学生基本在当地就学。而家长收入也平均,并没有闲钱投给孩子。
今天就不同了。一个老师优秀,会收到来自北京、上海的好学校的力邀;一个学生崭露头角,会有很多名校上门争取。好老师带好学生出好成绩,好成绩吸引了更好的老师和学生——形成幂律效应。
更优秀的第一代家长也带着赚来的财富进入战场,给孩子大量的补课、游学、练习机会。我在老家怀化的同学把孩子带去长沙一中上学,而北京的很多孩子则不参加高考,直接去海外读高中。

12 横向分配不均

想象两个同学A和B,因为身体素质一样好,被选到一所体校。也许就是由于选拔赛前一天B吃坏肚子,慢了一点点,A可能被选拔上省体校,而B落选。A马上有了更好的教练,更加科学的训练和营养计划,更多的国家级比赛机会。这个时候,即使B同样努力,他们的能力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如果A在国家队中继续获胜,成为国际比赛冠军,再回到自己的小县城看到当年水平差不多的小伙伴,一定会感叹命运弄人。其实不是命运弄人,这是系统的常见机制。在复杂系统中,细小的初始值的差异,会带来巨大的不同结果,经济学界称之为“横向分配不均”(horizontal inequality),即收益和内在价值,比如智力、能力,不一定有相关性。

『何远舟的得到』:「这其实就是大家讲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前,大家以为是早上学,现在,大家倾向于晚上学。就是要在这个起跑线占一线优势。」

13 头部效应

哪座山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峰是?
答案是乔戈里峰,8611米,仅仅比珠峰低了233米(珠峰现在高8844米)。
谁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那谁是第二个?
答案是巴兹·奥尔德林,仅仅晚了几分钟,很少有人记得他。但是你会因为另一个“第一”记得他——《玩具总动员》里面最著名的巴斯光年。对,就是以他为原型。

  1. 头部收益更高
    在一个系统里,头部品牌吸引的注意力大概占40%,第二名是20%,第三名是7%~10%,其他所有人共分其余的30%。头部会带来很多的关注和个人品牌影响力,这些都会提高你能力的溢价,带给你更高的收益。
  2. 头部加速度更快
    一旦你成为某个系统的头部,系统就开始产生正反馈——微小的优势会带来更多名声,名声给你更多机会,更高收益。这又让你可以投入更多资源,继续扩大优势,最后的结果就是头部的人获得最高的增长率。
    能力提升需要三个要素:好的方法论,刻意练习,大量的实战机会。而头部的人会同时拥有这三个机会。一个公司里的首席设计师,应该有最多机会拿到大项目,大项目会吸引最优秀的建筑方、施工方提供最优的策略,他也会有最多的实战机会,获得最快的进步速度。

14 用“头部矩阵”找头部

头部就是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
我们用一个“头部矩阵”来看如何找到头部。如果把竞争领域分为“高价值——低价值”两个维度,把竞争力分为“高优势——低优势”两个维度,高价值定义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20%的赛场;
高优势定义为:实力排在赛场序列的前20%。
这样一来,所有的选择都能被分成4个区块:

  1. 头部:高价值——高优势
    你在高价值区的第一阵营,是风口上的独角兽、名校的优等生、热门电视剧的女一号。
  2. 肥尾:高价值——低优势
    你在高价值区的第三、第四阵营,是独角兽公司里打杂的、名校里的差生、风头正劲的电视剧里的宋兵乙。
  3. 小山头:低价值——高优势
    你是小山头的山大王,是某家小公司的核心员工,是一个偏门领域的第一名,是边缘群体的中心人物。小而美。
  4. 沙漠:低价值——低优势
    你是小公司的边缘员工,非核心产业的非核心岗位。唉。为啥你还待在这儿?也许是安全感——低价值区,竞争小的领域相当舒服。时间一长,能力磨没了,被困在这儿了。小,但是不美。

15 OODA循环

约翰·博伊德(John Boyd)被认为是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战斗机飞行员,他的战术思想指导了F-16飞机的研发,他把自己的空战技术总结为OODA循环,今天还广泛应用在军事、商业和体育竞赛中。
博伊德认为,在战斗中进攻速度并不是唯一的关键。重要的是时机和方式。一旦对手开始行动,你应该按照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行动(action)四个动作行动,争取后发而先制;这四个部分会不断往复,被称为OODA循环。

16 头部效应的三原则

头部效应的三原则:

  1. 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2. 思考差异化优势;
  3. 从身边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头部效应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抢占高价值、有优势的头部,然后从小头部走向大头部

例子:理解了头部效应的三个原则,回想大蛇,你不得不承认它捕食战略的精妙。
绝不一开始就靠体力追逐猎物,大蛇依赖的是判断力。先移动到最高价值的地方——水边,等待最高价值的猎物——大型动物。它没有毒液,也没有速度优势,所以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出手。只有确认自己的力量一定能一击必杀——有绝对优势的时候,才出手击杀。大蛇的胜利是判断力和集中优势的胜利。

17 战略性专注

“战略性专注”不是短期专注当下或者专注做一件事不分心,而是长期盯着一件事情来做,一直把事情做绝的专注。对弱者来说,专注是最好的进攻策略;对强者来说,专注是最好的防守策略。为了体现这种专注的威力,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计算模拟来呈现。
假设有两支军队。红军1000人,蓝军500人,双方火力相同,同时开枪。假设命中率分别是10%、20%、30%,问:

  1. 当蓝军全部被歼灭时,红军分别还剩多少人?
  2. 火力和失败速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出来了,命中率分别是10%、20%、30%,在蓝军500人全部被歼灭的情况下,红军分别剩余840人、816人、790人。可见命中率越高,优势方损失越大。

  • 军力优势方很占便宜。最多用210人,就能灭掉对方500人;
  • 武器杀伤力越大,弱者越占便宜。

集中兵力、专注的优势,还是被低估了。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他的兵力。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就是他的火力。
为什么专注这么难?
因为越是聪明人,眼界越开阔,面临的机会越多,可能越多,领域越多,一做就有小成,轻松歼灭低级选手,更加觉得自己厉害,所以越发不专注。上天给你无限的机会,却只给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所以越是优秀,越要专注
太多的聪明人死于不专注,而专注恰恰是高手的第一条护城河。
三流高手靠努力,二流高手靠技艺,一流高手靠专注。

18 只求51%的效率的李昌镐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韩国棋手李昌镐,他16岁就夺得世界冠军,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号称“石佛”,是围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镐下棋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少有妙手。
妙手就是指围棋中精妙的下法,有时候,一着妙手或解开困境,或扭转败局,甚至可一子制胜。《天龙八部》里虚竹随手破解珍珑棋局,就是一个妙手,帮他扭转人生,成为武林中内力最深厚之人。厉害如李昌镐,为什么没有妙手?
一名记者曾问他这个问题,他憋了很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
“为什么?妙手可是最高效率的棋啊!”
“……每手棋,我只求51%的效率。”
职业围棋选手之间,即使有段位之差,胜负也只是在二三目之间。一般的围棋有200~300手,每手51%的效率,即是有一半以上的成功率,150手51%的效率累积到最后也会稳拿胜券。李昌镐最使对手们头痛的恰恰就是“半目胜”,一局棋几百手,最后清盘——赢半目。
妙手有个重大缺陷:不能迭代,无法刻意练习。灵感没法刻意练习,没法打磨手艺。灵感没有护城河。

19 结硬寨打呆仗的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文人生涯,从6岁读书到27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大学士,是当时的学术领袖;第二段是军人生涯,太平天国运动中,自己组建湘军,缠斗13年,愣是把悬崖边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续了命;第三段是引入西方科学文化。他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留学培训行业可不拜关公,而拜曾国藩)。
曾国藩打仗的心法就是“守拙”,不取巧,不搞四两拨千斤。他不懂兵法,于是就用最笨的办法“结硬寨,打呆仗”。
什么叫作“结硬寨”?
比如说今天一个湘军首领接到任务:“命尔领军十万,速速拿下南京城!”这个首领跑到南京城下,不进攻,先扎营:勘探地形,最好是背山靠水。之后无论寒雨,立即修墙挖壕,且限一个时辰内完成。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筑成。壕沟深一尺,以防步兵,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防止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回填。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高五尺,其中两尺埋入土中,花篱有两层或三层,用来防马队。
看,这还没有进攻呢,三防都做好了。这就是“结硬寨”,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命令,但他们把进攻转变成了防守。
扎一天营就挖一天的坑,慢慢往前拱。所以湘军攻打一个城市,不是诸葛亮那种一天两天智取豪夺,而是用一年两年,不停地挖沟。一道加一道,圆圈套圆圈。一直到城市弹尽粮绝,然后轻松克之。
“打武昌,胡林翼挖了一年沟;打安庆,曾国荃挖了5个月。要看哪个城市是湘军打下来的特容易,整个城外地貌都变了。
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这就靠曾国藩六字战法的后三字:打呆仗。
《孙子兵法》中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所谓“结硬寨,打呆仗”,简而言之,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和李昌镐的51%哲学异曲同工。

20 日行20英里的阿蒙森

由于北极点在1909年被美国人拿下,1911年10月,有两位探险家同时瞄准了南极点这个处女地。一位是挪威的阿蒙森,一位是俄罗斯的斯科特。他们同时分两路出发,竞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荣誉。当年12月15日,阿蒙森成功地把挪威国旗插在了南极点。而斯科特探险队的5名成员在探险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两者有很多差异,但是柯林斯专门提到一个:在整个探险过程中,阿蒙森一直坚持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天气好时绝不会走得太远,以免筋疲力尽;在遭遇恶劣天气时,也坚持前进,保持进度。他把探险队每日的行程控制在1520英里(约2432千米)。
另外一队则完全相反,在天气好时,斯科特让队员们全力以赴,而在天气不好时,则躲在帐篷里抱怨鬼天气。
为什么“日行20英里”如此重要?柯林斯的总结是:

  1. 在逆境中,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
  2. 在遭遇破坏性打击时,让你减少灾难发生的可能;
  3. 在失控的环境中,让你保持自制力。

这是尾巴。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跃迁.序言
跃迁.第1章高手的暗箱
跃迁.第2章高手战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跃迁》读书笔记|森蚺巨蟒的捕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