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青春期

这几天阳光甚好,中午照例半靠在椅子上,把瑜伽放松功的音乐打开,经常这样听着就睡着了,但是今天实在放松不了,因为隔壁的动静实在太大了!除了哭泣叫嚷声,还伴着踢门摔东西的声音。

几个月前楼下邻居到我们馆里上瑜伽课,无意中聊起这个事儿,我还无奈地调侃:“是呵,每周一滚”,那个女孩子歇斯底里喊“滚”的声音真是应犹在耳,这样的闹腾有时一周根本不止一次,持续时间也基本在两个小时朝上。

以前出出进进经常能碰到她们,女孩子不闹腾的时候文文静静的,很有礼貌地跟我打招呼。她妈妈有一次跟我说起女儿,无奈地摇头:“青春期太让人头疼了!”我对她妈妈没什么好感,因为我曾亲眼见她从门内跳着伸出腿,踢站在楼梯口的女儿。

听邻居说,那女孩子是爷爷一手带大的,父母长时间缺席,直到现在,她的父亲也只有在几个特别重要的节日才出现,记得有一年除夕还她爸爸在门口呆了很久,又是拍门又是喊话的,也不知最后让他进去没有。

最近我在试着写《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的听书稿,在网上寻找素材时,发现了央视的纪录片《镜子》,讲的是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81天的“改造”,三个孩子的表现包括:沉迷游戏、自残、早恋,甚至动手打妈妈。

父母们都表示很困惑,不明自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成这个样子。在管教机构里,在老师们温柔的关怀和引导下,三个孩子慢慢敞开心扉,他们都说到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原来他们的意愿长期被父母压制,内心不被理解,甚至经常遭受父母的拳脚,他们感到在家里没有任何存在感。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父母和孩子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地回应,内心情感不断被父母漠视,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

作者还提醒父母们,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生养了自己,就主动服从父母的管教,想让孩子接受自己的管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孩子能感受到跟父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且这种关系是自己认可的。

所谓的“青春期叛逆”,恶劣行为只是表象,这些行为只是孩子们与强势的父母进行对抗时使用的工具而已,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孩子内心深处的无助和痛苦。而此时,唯有想办法与孩子重建关系,让孩子对父母重拾依赖和信任,才有可能纠正孩子的种种“反常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叛逆”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