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是“状元”

我的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看到路边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很是崇敬。

彼时,如同现在一样是深秋,走在街头,时不时见到洋洋洒洒落在地面上的梧桐叶子,给环卫工人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不过,由普通的树叶、普通的人和普通的街景,构成了这个时节异常和谐的画面,成为深秋时节的街头一景。

我经常跟孩子说,环卫工人为了创建卫生城市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为我们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我们应当向环卫工人致敬。所以他发出"豪言壮语",表示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光荣的环卫工人。

那么有没有人能把环境清洁工作做到极致呢?这世界上当然有这样的人,日本的键三秀三郎就是这样的人,他身为企业负责人,能以身作则带领员工做好基层工作——把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都清理的干干净净。通过这件打扫卫生这件事情,他不但营造了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还琢磨出“扫除道”,为很多其他公司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助力。

通过这两个事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洁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却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如果我们有机会深入认识一项工作,我们就能发现,任何工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个道理说起来挺简单,可是想要让孩子理解,却不是那么容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小朋友来说太抽象,不容易理解。那么,如何让孩子意识到:工作不分贵贱,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来自韩国的绘本——《石匠的故事》。

看本书之前,我先看了介绍。有些推荐语中提及,它是韩版的《老鼠嫁女》,我所知道的《老鼠嫁女》有几个不同的版本,我挺好奇它对应的究竟是哪一个版本。要知道,老鼠嫁女的结果,都是老鼠姑娘被猫吃掉了。石匠的儿子被猫吃了?他的命运究竟如何?我还是自己翻开绘本找答案吧。

《石匠的儿子》故事大意如下:

石匠的儿子嫌弃自己的爸爸工作不够“高级”,不想跟爸爸学雕石头的技艺,他就找个伴一起玩,玩着玩着就拌起嘴来,争辩到底是谁更厉害。你变一种东西,我就要找到更厉害的,没想到兜兜转转了一圈,最后厉害的是石头,又到了石匠手底下。爸爸说,要拿凿子叮叮当当敲石头。就这样,石匠的儿子兜兜转转了一圈,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做石匠也很厉害嘛!这个故事的结果很跟老鼠嫁女完全不搭,但中间循环的童谣部分,和老鼠夫妇嫁女前到处求神拜佛的行为有相似之处。我想这大约就是人们把它喻为中国版老鼠嫁女的原因吧。

循环是式的歌谣不过是这本书的表像,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它对孩子未来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身边有很多各式各样的书,向孩子传输不同的职业的特点,并启迪孩子们早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可是,这些有关儿童职业发展的书籍,如同教科书式地完美呈现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以及它的意义之余,却并没有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要从事这些职业?这些职业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

所以,每每读来,总觉得知识有了,却又缺了点什么。

《石匠的儿子》则和这类书籍不太一样,它并没有讲述石匠凿石头的细节,也没有讲什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

在故事开头那一页,我们只能看到石匠留给儿子一个忙碌的背影,给人留下了石匠认真工作的印象。

随后的页面中,出现了循环式的童谣,传统的理解认为这“一物降一物”,但我却在这个故事中品出了“一山更有一山高”的味道。

它通过童谣式的循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进行对比,启发小读者们自己去观察和发现“不同事物的内在关联”,以及通过对比来衡量不同事物的价值,进行富有逻辑性的理性思考。

绘本中的画面给孩子的启发,使孩子意识到石匠的工作并不如他的儿子一开始认为的那么没有价值。相反,在特定的对象面前,石匠的工作显得特别的强大。

这种对比,体现了职业分工的本质和独特的魅力,也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get到“职业本无贵贱”的实质。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职业,就不会有职业贵贱的区别,不同之处只在于分工不同罢了。

石匠的儿子在童谣中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个颇有启发意义的故事,了解人生的道理可以如此简单,孩子学习的过程也变得更加愉快。So cool!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是“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