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结构力,右手DISC!

上篇:

2014年,第一次系统性的学习了结构性思维的课程,那时节,就宛如一盏明灯点亮了自己的思绪和方向。

要知道,在此之前,即便从事HR工作多年,也仍未梳理清晰自己的知识、技能框架,绝大多数时候,基本都是靠零散的经验和记忆在做事。思维不清晰,表达没有力,规划无头绪,工作缺效率......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些后怕,若是一直那样的状态,现在的自己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境况?

犹记得当时高强度练习和应用结构性思维的情景:

每次讲话或提供解决方案时,至少要有3个对策;

每次发言或讲话的时候,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结论;

每次写邮件的时候,都要反复检查是否分类清楚。

......

而今,驻足回望,才发觉:真的要感谢当时的机遇,让自己在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掌握了一种关键的思维工具,更要感谢那时的坚持,让自己逐渐养成了刻意练习的习惯,冲破了一道道的束缚和难关。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分类清楚-排列逻辑,纵向思维搭结构-横向思维排顺序,SCQA的故事架构.....所有的这些框架已经深深印在了记忆,沉在了心底并融入了灵魂中。

过去的成功经验,未必能够适应于当下。

这几年来,常常听周边的同事讲:你的结构性思维功底已经很深厚了,也获得了公司同仁们的一致认可,可以称得上公司结构性思维第一人了。

说实在的,每当闻听此言,我的内心往往会一阵痉挛。很多时候,别人看到的往往都是表象,自己的斤两,自己最为清楚。在心底,始终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学好了结构力,为何仍不能游刃有余,实现质的飞跃呢?

直到两年前,看到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茨先生的一个观点,即管理者应有三种能力:专业能力、人际能力、概念能力。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这么多年以来,自己一直都在专注于事,熟悉大量的HR工具和方法,掌握一套又一套的解决问题的结构,所有的这些,归根结底都还是在“事”的层面。


下篇:

找到了根源,长久以来,内心里面的疑问终于豁然开朗了,调整和改变的方向也自然走向了正轨。两年来,“人”这个字一直在脑海里翻腾: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如何看待身边的人?我和他人是如何链接与互动的?

最近一年来,不断审视自己对“人”的理解,看了很多的书,也做了很多的笔记,直到今年初看到《DISCover自我探索》这本书,重新燃起了一个新的灵感:是否可以将其作为自己处理“人”的问题领域的一种思维模式呢?

仔细的做完了整本书的读书笔记,也开始尝试着用这种框架去观察和阅读身边的每一个人,终于慢慢的开始了悟到了一些新的感受:人,是复杂的,但人也是可以去分析和解读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种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指导原则。


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不怕路远,就要敢于尝试。

8月初,说服了自己:一定要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一套关于“人”的工具,之后就毅然决然的加入了DISC社群。还好,经过这些年的修炼,自己对新的事物始终都能保持一种开放包容、坦然应对的态度,经过若干天的冷静观察和分析后,发觉这个DISC社群,真的有与众不同之处。当然,给本人最大感受的地方就是:翻转课堂的规划和落地,真真是井然有序、精彩纷呈。

生活,是需要折腾的,没有折腾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很难拥有波澜壮阔的胸怀和视野。

折腾,也是讲究方法的,就像跑步一样,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毛病。幸运的是,我熟悉跑步的方法,也发现了DISC对人进行解读的框架和方法论。

讲真,在9月8日-9日的DISC双证班之前,我已做了相当的功课:重新复习读书笔记、重新对自我进行测评并做自我分析、重新梳理自己总结的诸多关于人的理解。这些“热身”运动,让自己对现场的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共鸣和体悟。

我一直反复的和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讲,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急着纠结于某个点,而应多去关注背后框架性的原则和精神,在此基础上的学习,往往会让我们事半功倍、融会贯通。

最近一个月的线上、线下学习,最令人鼓舞的,不是书上的内容,倒是那些“金句”或准则给了自己更大的力量:

保有自己,适应他人;不给自己找借口,不给别人贴标签;

每个人都有DISC的四种特质,无非是比例、程度不同而已;

先学会与自己对话,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再来与他人相处;

......

有了DISC的这些方向,目标岂非就更清晰了?内心岂非也更强大些了?


尾声:

工作、生活、人生,无非两个字:人,事。

结构力,让人的思维更清晰,处事的章法更丰富。DISC,让人的心态更从容,待人的手法更柔韧。

2018年,已是自己工作的第二个十年中的开局之年,站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内心不止一次的告诫自己:不仅要埋头、踏实做事,更要抬头、学会待人!

用左手握好结构力的强大武器,用右手高举DISC的鲜红旗帜,未来,值得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左手结构力,右手DI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