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的自我悲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真的混得更差吗?

​这段时间有一个词特别火,叫做“小镇做题家”。

这个词源于豆瓣上一个叫“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意思是出身小城,靠题海战术考上好大学,但应试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优越感在进入大学之后消散殆尽的人。

图源豆瓣

该小组成立于 5 月 10 日,两个月的时间已经聚集了近 8 万名成员,他们都毕业于 985、211,聚在一起互相共情与鼓励,分享各自的失意:

农村 985,我感觉目前的自己很狼狈

985 学生陷入困境的绝大多数都是小镇做题家

985 本科毕业生,选择做 tony 老师的心路历程

不得不说“小镇做题家”这个词还蛮妙的,在调侃和自嘲的同时消解掉了优秀的人设,比起“学霸”和“做题机器”这两个词更加值得玩味。


01 小镇做题家的自我悲悯

按照定义,我也姑且算是一个小镇做题家。

我生长在一个小县城的城乡结合部,那里没有喜茶,没有肯德基和星巴克,开车十几分钟就可以绕城区一圈,是电商眼里的下沉市场。

家乡工业园

中学时代几乎都在埋头苦读,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也侥幸在考试这件事上应付得还不错。

七年前,高考完填报志愿时,老妈说“你英语好,要不去省会念个师范,离家近,以后毕业当个老师,还稳定。”

莫名逆反的我填的几乎都是外省的学校,后来阴差阳错之下去了东北某 985,一个从家里过去要坐 28 小时火车的地方。

相比起北方的气候、饮食和生活习惯,更让我感到无所适从的是和同学们之间的差距。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云南曲靖,王银花丈夫不支持她进城务工,理由是大城市消费高

英语课上同学用正宗的英音和老师对话,而我的口语却磕磕巴巴。

不少人去过很多地方旅游甚至早已出过国,而我上大学是第一次出省。

聚餐的时候同学们落落大方向师哥师姐敬酒,而我却吃得局促不安。

学院迎新晚会大家在台上尽情展现自己,而我只会默默地在台下鼓掌。

总之,外语、阅历、社交和才艺,都让我体会到格格不入。

一开始还能安慰自己,“没关系,至少我会读书”,但一学期结束,看到自己平庸的绩点和排名,却让我意识到自己连学习也不会。

于是小镇青年的自我悲悯和自我怀疑开始萦绕着我,这也是为什么在看到“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的时候觉得格外亲切和戳人。


02 小镇做题家混得更差吗?

尽管小镇做题家们自称“five”,“一步错步步错”,但他们真的混得很差吗?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很多混得比较差?

图源:知乎

下面的回答中被提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格局、眼界和资源,他们认为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天然的劣势。

此外,有些人还需要反哺父母、急于尽孝和变现,压力更大,用于自我提升的消费相对较少。

这些分析多少都有些道理,但这个有着 1 亿浏览量的热门问题有一个前提——默认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混得比较差。

那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真的混得更差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麦可思研究对 2018 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农村大学生的平均起始月薪要比非农村的大学生低 287 元。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8届大学生毕业质量跟踪评价

这样看固然存在差距,但这个调查是否有控制变量,比如毕业于同样的学校、选择相同的就业城市,我们不得而知。

小镇青年在就业的时候确实会有更多的顾虑,是否回家乡,留在大学所在城市能不能买得起房,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截图,男主陈孝正为了前途放弃了爱情,对于家境贫寒的人而言,试错成本往往更高

而如果回到小城工作,收入水平多少会低于大城市。

对于农村大学生是否混得更差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呈正态分布的,农村出来有混得好的,生长在城市里的也有混得一般的,更何况农村并非没有有钱人。

只不过对于城市出身的人而言,即使他们不努力,也不会过得太差,至少不用背房贷或车贷,有可以兜底的资源。


03 小镇做题家的出路在哪?

相较于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大学生,如今的做题家们确实更难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阶层的跃升,诸如俞敏洪、刘强东等人的经历也无法复制。

那小镇做题家的出路在哪里呢?有人给出了具体的方案:

建议去大厂当程序员或者从事金融,领高薪积累资本;

可以去学校或辅导机构当老师,教别人做题;

文科小镇做题家最好的出路或许是体制内……

这些方案看着可操作性很强,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纪录片《出 · 路》,甘肃农村16 岁马百娟和同龄人讨论孕肚

况且这些做题家之所以感觉到失意,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不甘心的情绪,而不是就业方向的迷茫。

毕竟做题家们曾经几乎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是某某省高考前 xx 名,被亲人寄托了许多期望。

然而这些骄傲却在进入更大的世界之后渐渐消散,甚至变成了自卑,于是产生了落差,有人便溯源到自己小镇青年的身份、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

但这种归因并没有多大用处,反而徒增自我拉扯。

图源:bilibili夏日毕业歌会

问题的关键在于撕掉“做题家”的标签,就像知乎用户@微调 说的——“如果不能忘记自己是小镇做题家,那么小镇做题家没有出路。

抽象点来说,要想淡化主观卑微的情绪,需要忘掉昔日的辉煌,停止自我设限,并打破“做题家”的思维,认识到有些事没有答案,并与小镇以及自己的出身和解。

前一阵看完了塔拉·韦斯特弗写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出生于大山, 17 岁之前没有上过学,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博士。

她不断地与原生家庭“撕扯”,最后找到了自我。

里面有两句话我很喜欢,刚好用来作为收尾——“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

参考文章:

1、《985 学生陷入困境的绝大多数都是小镇做题家》,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

2、《小镇做题家:一个211高校学生的命运陷阱》,真实故事计划

3、《985大学里,有一群自称废物的小镇做题家》,网易数读

4、《985的小镇做题家,真的是废物吗》,浪潮工作室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镇做题家」的自我悲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真的混得更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