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到“面”看詹姆士·斯特林的后现代主义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通过观察、感知斯特林的作品,我们可以尝试探究他在设计中的精巧构思,理解他在设计中表达的建筑理念和对城市人文的关怀。

红砖:高技派与典雅派的平衡点

斯特林在历史积淀浓厚的欧洲却想要探索一种新的建筑表达模式,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建筑设计本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斯特林开始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他的目光盯上了利物浦大学和这座城市的经典象征——红砖,从此成为他建筑表现的主要方式。

剑桥大学一贯的建筑风格都是偏向中世纪,但是由斯特林设计的历史系图书馆却脱离了以往的建筑风格,更偏向古典的后现代风格,体现了斯特林揉合高技派和典雅派的建筑设计思想。

加上莱斯特电子工程学院和同样位于剑桥的弗洛里大楼共同构成了斯特林的“红色三部曲”,这三个作品奠定了斯特林在当代建筑史上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称赞斯特林的大学项目是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品。

弗洛里大楼在设计之初就有重振学院盛名以及提高报考率的要求,所以才选择了斯特林,当然斯特林也没有让人失望,建造了一座极具标示性和当代特色的大楼。可是结局并不理想,由于建造过程以及完工时间等因素,斯特林最后收到了剑桥皇后大学校方的起诉,影响了斯特林在英国的后续发展。

平面:地域化与人情化的建筑面

红砖本身的色彩就有一种情感的蕴含,由此构成的建筑外立面就具有了人情味的基调。不单是表面的人情化,斯特林还通过融合、穿插的建筑手法构建出灵活有机的几何平面。

集中表现在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上,在建筑的各个细部,从高技派获取的养分和来自典雅派的成分相互碰撞,各种符号混杂并存,体现了斯特林建筑追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美术馆的主入口处,倾斜的坡道成为了设计中突破传统的亮点,原本可以台阶通过的路径被打散、重组成坡道的形式,使得空间的感知从单一清晰的轴线对称关系变为一种矛盾和复杂的对话。

进入建筑内部,人们对建筑师在空间设计取向上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大厅里两条不同曲率的"S"线创造出一个典型的双曲面,使得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设计取向得到了协调统一。与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所倡导的“建筑就应该避免单一的平面和空间关系,并且应该是一个情感、尺度、和斗争的集成,使得不同的内容能够在这强大的载体:建筑中得以充分体现”不谋而合。

斯特林的后现代主义

在不断的建筑探索中,斯特林逐渐在建筑的几何平面和立体构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探究,萌发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引领了建筑发展的新方向。

这种新的风格不仅与周围的建筑产生密切的联系,还能让人清晰的辨认其历史根源,慢慢成为了一种新的设计准则。这就是斯特林的独创性。把旧“现代主义”中整体和部分的割裂关系进行巧妙揉合,使真正的古典主义和19世纪风格获得了令人吃惊的协调整合。

斯图加特美术馆的落成,不仅让斯特林荣获了1981年的普利策奖,也成为后现代建筑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是距离美国后现代主义甚嚣尘上的90年代还有10年之久。

斯特林自己曾经说过:“我甚至不能肯定的说,我到底是一位英国的,还是欧洲的,或者是国际的建筑师,让我来评述自己的事情实在是太为难我了。”这样的天才人物,很难说属于哪里,只能属于时代,在世时引领时代,去世后影响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点”到“面”看詹姆士·斯特林的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