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怦然心动》看三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好莱坞著名导演罗伯·莱纳,因1984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摇滚万岁》成名,他于近年执导的《当我们崛起时》豆瓣评分9.2,《傲骨之战》第二季豆瓣评分则高达9.4。而早在2010年拍摄的《怦然心动》,豆瓣评分9.1,表现同样不俗,也是罗伯·莱纳非常有名的作品之一。

豆瓣评分9.1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朱莉从七岁第一次见布莱斯的第一眼,就对他怦然心动。而从小受父母影响甚深的布莱斯却非常厌恶热情善良的朱莉。直到长大后,布莱斯的一次次逃避,一次次伤害,让朱莉痛苦不已。在父母的爱和引导下,朱莉清醒理智地对自己的感情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决定放弃布莱斯。

而在此期间,布莱斯经过外公的多次点拨,得以摆脱父亲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反思自己的行为,勇敢面对自己的懦弱,最终挽回了朱莉。这部剧于十年前上映,剧情简单轻松,但十年后的现在,仍然深受喜爱。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更是广为流传。可见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影片虽然以爱情为主线,内容却广泛涉及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弱势群体、邻里关系、梦想与现实,甚至环境问题。这也是该片经久不衰,引发关注点各不相同的网友产生共鸣的原因之一。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从家庭教育这个方面,来谈谈影片中的三类父母——布莱斯的父母、朱莉的父母、布莱斯的外公,他们的教育方式的差别和对孩子的影响。

布莱斯初见朱莉

01布莱斯的父母:强权制造的影响力,只会渐渐衰减

影片一开始,父亲对布莱斯的影响力巨大,这在两个小主人公的第一次见面中就显露了出来。布莱斯的父亲很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小邻居的厌恶,他粗暴地阻止了朱莉的帮忙,并指示布莱斯逃离朱莉。布莱斯只要父亲的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立刻执行。

布莱斯的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果真如此巨大吗?随着故事的推进,布莱斯的姐姐对父亲强权的反抗日益激烈,直至因为观点不同而导致暴力冲突。而布莱斯在两家人的聚餐后,甚至反思,他的父亲是不是一个懦夫。

前后巨大的反差令人讶异,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布莱斯在影片开始时的内心独白。搬家对于他来说,是结束了“5年人际逃避、社会不适的生涯”。才7岁的布莱斯,其实早就用这句话直接宣告了父母教育的失败。

这是因为什么呢?朱莉一语道破。布莱斯的父亲虽然表面风光,却没有一颗强大的心,那里装着一些“腐烂了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高自大、对别人妄加猜测,是不懂尊重,是强权。

正是父亲的不友善、不懂尊重的潜移默化,使得布莱斯成长为一个不懂与人相处,逃避人际关系的孩子。在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布莱斯一直逃避面对,致使误会一次次升级。

而在布莱斯姐姐那里,父亲的强权表现得特别明显。他对姐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对我这样说话”。但他自己却可以对女儿的朋友一次次轻视甚至侮辱,对女儿的正常社交一次次横加指责,女儿的愤怒反驳甚至招来了他的一记耳光。

《原生家庭》中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的,应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锢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灵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达不到的明天。

布莱斯的父亲也曾有过梦想,当贝克家被他百般诋毁的两个男孩大度地邀请他参加乐队演奏时,他怅然若失。但他对女儿参加唱片录制却异常反感。他妄图用强权管教女儿,得到的却是女儿头也不回的背影。

这样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父母容易有这样的错误认知:孩子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要走什么样的路,交什么样的朋友,学什么样的专业,甚至穿什么样的衣服,我们说了算。

别忘了,这是一个平等、自由的时代,民主的理念深入人心,包括孩子,他们像小蜗牛,伸展着柔软的触角,灵敏地捕捉到了这样的信息。聪明的他们意识到,他们应该和大人们一样,享受平等和民主。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权力之争”,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冲突,冲突最终导致父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这是孩子在寻求归属感时的错误目标,也是亲子关系破裂的源头。

无花果树图

02朱莉的父母:用爱、尊重和鼓励陪伴孩子的成长

与布莱斯父母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的是。朱莉的父母最大限度地给了孩子爱和尊重。这是他们家庭教育的基调。

无花果树事件中,爸爸没有因为朱莉的无理取闹而恼火,而是把她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劝她下树。为了安慰伤心的朱莉,爸爸凭着记忆,画了一幅一模一样的无花果树,保护女儿的“奇妙感受来源”。

察觉到女儿对布莱斯的痴迷,爸爸非常担心,但他没有干涉孩子的私事,而是借讲画的结构,告诉朱莉细节与整体的关系,终于让朱莉领悟到,不能因一个细节痴迷一个人,而不看他的本质。

我们可以看到,朱莉热情、善良、理智,成长迅速,两个哥哥独立、优秀、包容。贝克家的三个孩子之所以如此完美,这一切得益于贝克夫妇无条件的爱、尊重、信任和以身作则的力量。

无论是耐心陪朱莉孵化小鸡、理解两个儿子推迟上学的决定、对朱莉的叔叔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还是争吵过后及时和女儿道歉、解释,争取女儿的谅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灵,给了他们强大的力量,陪伴他们面对每一次挑战。

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过,父母在做什么,比他们说了什么更重要。

《原生家庭》一书中,对此也有解释:孩子对语言信息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绵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选择的全盘吸收。他们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并且模仿父母的行为。他们接触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参照标准,于是在家中获取的关于自身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当作普世真理,深深铭刻于心。

父母很多时候,不是决策者,而是引导者,而孩子是父母的跟随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替他们解决所有问题,也无法教会他们面对一切问题的技能。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我们可以影响他们的人生阶段,比如童年时期,做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给他们无条件的爱、尊重、信任,随时鼓励他们做出符合正常情况需要的行为。

经过积累,我们的正确引导会潜移默化,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力量。

斯人若彩虹

03 布莱斯的外公:懂得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这段经典台词是布莱斯的外公对朱莉的评价。他真的懂得朱莉的美好。而我认为,布莱斯的外公,也是整个影片中一道绚丽的彩虹。

布莱斯的母亲,在布莱斯的外公搬过来之前,有时候也会说一些不经考证的话,比如可怜朱莉的妈妈,嫁给了一个空想家之类。在布莱斯外公的提醒下,她下决心改变,不顾丈夫的反对,举办正式宴会邀请贝克一家,努力修复邻里关系。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责任感的缺位、对死亡的恐惧、争宠、“内在的小孩”的投射、补偿心理、传宗接代的冲动六大原因使得隔代抚养容易发生溺爱的情况。

而布莱斯的外公身上,却没有这样的情况。受父亲影响非常深的布莱斯,一开始非常自私、怯懦,看的我一度恨得牙根痒痒。这个小男孩如果这样下去,就要成为和他父亲一样的人了。是外公和他的两次谈话,彻底改变了他。

无论是严厉地批评外孙的不讲诚信,还是和他敞开心扉,谆谆教诲,外公像一盏迷雾里的灯,照亮了暗淡的布莱斯,挽救了他美好的爱情。

外公包容的态度也令我非常感动。他非常不喜欢布莱斯的爸爸,但在布莱斯怀疑自己的爸爸时,外公却警告他,不能为没有发生的事情去埋怨别人。

布拉夫曼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一书中说,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懂得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最高造诣,也是父母需要在爱、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时时修炼的一门功夫。

懂得别人,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修炼的一门上乘武功。

电影中,无花果树这个形象一直若隐若现,它是朱莉奇妙感觉的来源,促进了朱莉和布莱斯关系的转折。最后,布莱斯用亲手栽种的无花果树,赢得了朱莉的原谅。这棵树随着他们关系的破裂而死亡,随着他们的相互理解而重生,就像爱这种奇妙的感觉,因缺少真诚而消逝,又因真诚而重新生根发芽。小小的无花果树在阳光下轻轻摇曳枝叶,两个孩子的手在树下握在了一起。此时,他们也才真正懂得了对方。

种下无花果树

结语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影片中,布莱斯的种种令人生厌的做法,源头在他傲慢自大、不懂尊重的父亲。而朱莉的善良真诚,当然是她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整部电影,似乎说的是一对可爱的小情侣,如何寻找真爱的故事,但细品其内涵,却能咂摸出更多的人生滋味。如何去爱孩子,怎样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影片里的父母们给我们很多启迪。

教育是个漫长的大工程,唯一的捷径,就是让自己先成为朱莉的父母、布莱斯的外公那样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教会他们爱和真诚。

唯有爱和真诚,让人生永远不失其美好的基调,永葆彩虹般的光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怦然心动》看三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