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随手翻阅一本书《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 里面的一个故事吸引了我:有位小女孩在双休日感觉生活百无聊赖,书本、电视都不能满足她,于是忍不住抱怨起来:“成天都是这样,一点新鲜的事情都没有,没意思,就是没意思……”智慧的爸爸显然知道怎么做。他稍一沉思,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然后拉着女儿坐下来:“孩子,你是不是希望每天都有新奇的事发生,觉得那样的生活才有意思?我给你念一段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走向幸福》。”
“追求兴奋的欲望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心灵之中……今天工业社会中的人排遣厌烦的手段比过去多得多,但他们也更害怕厌烦,对快乐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们狂舞乱跳,饮酒作乐,但出于某种原因总还是不满足……”
原来平淡无聊是一种普遍的感受呀!女孩饶有兴趣地继续阅读,“这样的现象很正常,却一点都不合理。其实哪怕是伟人们,除了在某些辉煌的时刻以外,也并不总是那么绚丽夺目。苏格拉底,虽然可以时而去出席一场宴会,但在他一生之中,大半时间还是静悄悄地和他厉害的妻子一起生活;康德,一生中从未离开柯尼斯堡十英里以外; 马克思投身过几次革命,而后就在大不列颠博物馆度过了他的一生。这些伟人的共同特征是:在平静的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劳动创造……”
小女孩最后干脆把书拿过去一个人读起来,这场周日的风波也很快告一段落。上学、放学、做作业、温习功课……她的生活回归到有条不紊的状态。毫无疑问,透过共读,小女孩找到了平淡生活的非凡意义。
相比之下我儿子也有感觉无聊的时刻,彼时的他如同无头苍蝇在家里乱转,甚至拿平板玩游戏。这不禁让我深刻意识到:现在许多孩子在物质生活渐渐富裕的同时,精神家园却日益贫瘠。寻不见意义已是很多人的生命状态!不妨像书中这对父女俩一样,试试共读吧!它于我们而言大有裨益,恰似一掬甘露,润泽了生命。下面略谈几点共读的益处。
首先,助力亲子沟通,化解危机。
“代沟”是一个现代社会中普遍提及的词汇,身边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比比皆是,急需改善。
记得有一次儿子生日,我特意提出给他买一架小飞机。哪知他连连摆摆手并表示只要乐高积木。飞机精致而且好玩,身为男孩子干嘛拒绝?我不解。
又有一次,儿子跟我老婆抱怨:“爸爸晚上怎么老是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工作,他一点都不爱我!”不是买了很多东西给他吗?为什么感受不到爸爸的爱?又是不解。去问老婆得到的回复却是:“花点时间在儿子身上吧,你了解他什么呢?”
直到某天与儿子共读一本书《毛毛》,才恍然大悟:飞机、布偶等玩具虽然很完美,却剥夺了思考与创造的快乐,而积木则能创造出心目中的世界。想起以往儿子每捣鼓好一个新作品便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的样子,内心释然:孩子其实知道什么是好的玩具,所以倾听他的想法很重要!书本中也剖析了许多孩子收到礼物却不开心的原因:缺少父母高品质的陪伴,自然难以感受到爱。找到问题所在后,一家三口于是约定:每天要有半小时的共读、聊天,周末一起观看亲子电影。儿子显得特别开心!
如果说隔阂导致彼此之间的鸿沟,亲子共读则搭建了心灵的“桥梁”。共读过程中的换位思考与努力沟通让危机得以化解,亲密关系也更上一层楼。
你瞧,共读时的彼此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其次,营造阅读氛围,促进成长。
阅读作为育人、促进生命成长的重要手段,需要持之以恒才有成效。但坚持阅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大家都有犯懒的时候,尤其是学习工作忙碌时。用共读的方式来营造阅读的氛围,督促彼此,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我们学校很注重阅读,校长曾说乡村学校不论怎么强调阅读都不为过。学校也因为阅读而美名远扬。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我们的“武林秘籍”。
秘诀之一,校长引领教师共读。《优秀是教出来的》、《给教师的建议》、《高手教师》、《毛毛》、《少有人走的路》、《石头汤》……从专著到绘本,从国外到国内,每个学期除了共读经典,还有读书分享、阅读批注、导读展示……看、说、读、写全方位训练,促进我们成长。我的生活也因此忙碌且充实起来。随着共读的深入,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入了,写作也从当初每学期一篇文章还绞尽脑汁到现在的每月四篇,可谓长足进步。
秘诀之二,教师组织班级共读。走进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漂亮的书架,敞亮的阅读角还配有舒适的垫子或是沙发,方便孩子们下课后前来阅读。我们班也制定了阅读公约和阅读计划表。孩子们每完成一本书,便在阅读清单上打勾。两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完成60本书。而这放在以往是很难做到的事,共读的魅力由此可见。
共读可以让大家处于同一个群体中,彼此影响推动。当阅读的氛围形成后,一种紧迫感自然产生:“大家都在进步,我也一定要努力跟上”。
你瞧,共读时的彼此督促让所有人都成长了。
最后,倡导彼此分享,提升效率
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利用“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等方式学习,两周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分别为:5%、10%、20%、30%、50%、75%、90%。由此可见,分享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效果是最好的。而倡导彼此分享,提升学习效率也是我们坚持共读的初始愿景。拿我们班来说,大家以共同体形式分成小组。每当共读完一本书后,孩子们或编定故事剧本表演、或自制绘本展示、或创作诗歌吟诵、或设计问题讨论……为了班级共读会上的分享忙得不亦乐乎。
你瞧,共读时的彼此分享让学习参与度更高了。
生活需要牛奶与面包,但生活也需要诗与远方。共读不仅润泽生命,带来梦想与色彩,亦让我们有了追寻标竿的勇气。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在未知的中国》。书中记载身为英国人的柏格理放弃优渥的银行薪酬,跑到处于最底端的苗族同胞中,在医病救人的同时大力兴办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大爱无疆的境界让我热泪盈眶,产生了要带孩子追寻先人足迹的强烈想法。为了避免过去后只是游山玩水,我跟儿子制定了共读此书的计划,等到时机成熟便动身前往。假以时日,儿子能像柏格理那样发掘教育与人生的意义,便不虚此行。
或许,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平淡的。书本《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里的父女俩人在共读时领悟到“平凡中孕育伟大,伟大存在于平凡中”的真谛。也期待我们的生命在被润泽的同时能努力追寻标竿。相信终有一天,每个被激励的生命会在平凡中成就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