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作者:张德芬
解读:Grace-Liu
一提到美好愿望,人们就会有一种心想事成的期盼,并习惯于把这个词用在祝福语中。似乎心想事成只能在神话中才能实现。
如果手执神灯,你想许下哪三个美好愿望?
你也许会说,我想获得富足的生活、获得财富和成功。我想拥有强健的体魄,没有疾病和痛苦。还想找到甜蜜的爱情,拥有幸福的家庭!当然,还要包括朋友、同事、邻里等等之间的社会情感关系的圆满。可现实生活中,似乎更多的是无奈。
那如果有人告诉你,心想事成的能力是你与生俱来的,你会不会以为是在做白日梦?偏偏就有这么一本书《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可以给到你“心想事成”的法宝。
本书作者张德芬,出生于中国台湾,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被誉为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系中国大陆心灵领域书籍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其以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跟读者分享心灵觉醒的秘密,代表作品有“遇见”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以及《心灵突破60问》等。
这本书讲述了遥远大陆的神秘传说,通过故事主人公阿南触动人心的追寻之旅,书写生命的秘密,揭示心想事成的真相:清除层层的内在阻碍后,心所向往的东西,会毫不费力的来到你我的生命中。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本书的重点:都想要心想事成,但,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揭开心想事成的秘密,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在所创造的;落实每个愿望的金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都想要心想事成,但,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
一直以来,“心想事成”不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最受欢迎的心灵课程主题。然而,生命中常有心想事“不”成的经验,究竟是在哪一步弄错了呢?
书中分析了“心想事不成”的原因,甚至事与愿违的两层障碍:人生模式的限制;你心里想的是你真正需要的吗?同时,告诉大家心想事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首先说一下人生模式的限制。我们的人生选择是由很多不同的模式组成的,比如一想到要去度假就轻松,一看到美食就开心,一想到工作就紧张等。有些反应模式是天生的,比如天生喜欢某个颜色或者某种食物,但有些反应模式是后天影响的,比如一想到婚姻就恐惧,或者一想到金钱就觉得罪恶。
这些模式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带来好或不好的影响,但在一些重要事情上,这些模式可能阻碍我们的发展。就像一个人不爱吃辣没关系,不爱工作就会影响实现自我成就的可能性。
后天形成的模式大多只是我们头脑中的假设和心魔,并不是真正有根据的判断。比如打扮的妖艳的女生一定花心,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等等。这些假设可能来自社会媒体、父母教育或者周围的朋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判断。
如果每天有8个小时,但人生的1/3的时间是在痛苦中经历的,而这痛苦只是因为一个思维模式,真是最大的浪费,也活不出你想要的生活。
还有就是我们在许愿的时候,要弄清楚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很多人会说,简直是笑话,我想要什么,我自己还不知道吗?
张宏杰写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中,就提到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30岁前,庸人之资;30岁后,脱胎换骨。
30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道光二十年入京为官,结识了翰林院这些良友后,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毅然立志。正是30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
其实,生活中太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总是看了别人有了什么、广告宣传什么让自己动心的事物,于是依据这个总体社会价值观来许愿,例如:名、利、珠宝、跑车、有钱的伴侣、豪宅等。结果造成了一些“心想事成”后发现那原来是自己的人生灾难。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张德芬的一个朋友看了《秘密》这本书之后,很有信心地发愿要自己进账两千万新台币。她信心满满地说,她几乎可以“闻到”钱的味道了。后来她回家探望正要外出旅游的爸爸妈妈,老人家不经意地提到“旅游保险金两千万”,吓得她当场收回发愿,这种两千万不要也罢!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没有养成思考自己内在世界的习惯,而且错误的信念还充塞了我们的潜意识。要达到心想事成,就必须清除上述这些障碍!通过自省,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
那么,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就能心想事成了么,心想事成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
二、揭开心想事成的秘密,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在所创造的。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振动频率。你无法通过物质感官或仪器侦测到每一样东西的频率有多少,但是,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建了一个可以侦测到振动频率的导航系统,那就是我们的情绪、感觉。
当你持续聚焦在一样东西,不管他是人、是事还是物,以至于开始感觉到情绪开始被牵动,就表示你与这个东西开始达到共振和鸣了。
两支频率一样的音叉,即使被拉开,敲击其中一支,就会引起另外一支音叉的共振,发出嗡嗡的声音,和被迫敲击的音叉起共鸣。这种现象就叫作共振和鸣。
所以有人说,心想事成,源自一个深刻的自我催眠。而想达到这种要求,你需要通过三个方面做到知行合一:所有的东西不是形式,而在于“心甘情愿”;你的世界,其实只有你和你的情绪,没有其他;心想事成的秘诀不是正向的思考,而是正向的感觉。
先说“心甘情愿”。当人们一开始遇到突来的人事物,往往会用过去的经验判断是好是坏,若过去经验不佳,就会以过去的成见,把现在要来帮助他圆梦的人事物推开。当我们没有足够长远的眼光,看不到眼前这些暂时让我们不喜欢的人事物与自己梦想的关系,难免会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
这时,我们创造出的振动频率就是“不愉快、不甘愿、沮丧失落”的频率,而那些看似不好,但其实是在帮我们圆梦的资源就只能被我们拒之门外了。也就是说,所有的东西不是形式,而在于“心甘情愿”。你自己本身要像磁铁一样,得有自己的磁场,才能吸引到美好的事物来到你身边。
说到情绪,一般人对自己的情绪都没有留意,或者说他们把情绪看成是一个需要管理的东西、形成干扰的东西,所以他们去报名上课,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其实你的情绪不需要管理,因为情绪只是一个反馈系统,情绪是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来应对当时的情况。
当然,你的行为就会造成一些后果,行为就是连接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桥梁。
而心想事成的秘诀不是正向的思考,而是正向的感觉。其实研究大脑神经学的专家也说,大脑分辨不出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因为它只会辨识“感受”,所以我们的感受是会创造出外在实相的。想想看你是如何创造了你周遭的世界——尤其是别人对你的态度和回应,几乎都是与你的能量频率对应的。
所以培养“事已成”的感受,注意生活中的蛛丝马迹,才能创造出你梦想中的外在世界。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实现美好愿望不需要借助神灯,你自己就是一个宝藏。
三、落实美好愿望的金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的想法等同于引力点,感受则显示了你是在涵融还是在抗拒。落实美好愿望的金钥匙,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他们分别是:接纳,感恩和喜悦。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考试还没开始,就总担心考不好;工作稍有失误,就彻夜难眠,担心领导不认可自己;对方没及时回复信息,就开始胡思乱想;遇到事情需要选择,就左右为难,纠结很长时间。
当一个人陷入了这样的情绪之中,说明他正在经历精神内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自我内耗,行动力自然减弱。学会接纳自己,是减少内耗的开始。
自我接纳是一个人不断成熟、对自己和世界更加深刻了解的过程。在接纳之后就要创造,在创造的过程当中的两个强效的方法:感恩和视觉化。
如果自我的能量场不能与愿望和谐,资源就不会流动过来,那么愿望恐怕很难达成。而感恩可以扩大“己所得”的能量频率。所谓的心想事成,其实就是能量频率与意识转化的过程。
“如果你是个善良的人,你得到了别人的善意对待和帮助,心中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叫感恩。”中国有很多关于感恩的谚语: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跃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如果你没有感激目前所拥有的一切,你就不可能为你的生命带来更多。视觉化就是在你的心中去想象和描绘出你所要想拥有的美好事物的那个画面,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想要获得爱,就让自己填满,直到你成为爱的磁铁!让自己处在喜悦和非常美好的感觉的接收状态当中。
“人生不可能经由一个没有喜悦的旅程,而达到一个喜悦的终点。”怎样选择、何时放弃,是人终其一生要通过学习、不断修炼的课题。我们每个人都想使自己在各个方面获得成功,成为一个心想事成的自己。
实现美好愿望的过程,就要当作你已经拥有自己所想要的事物,知道它将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到来。然后,接受它的到来。同时带着感恩的心去祈祷。我们的一生,其实是由每个当下所组成的,所以,试着在每个当下,保持喜悦的心!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扫除内心的障碍、错误的指令以及需要付出的代价,告诉大家造成心想事不成的因素;心想事成的秘密就是,起心动念,想正确的事,表现出合理的行为态度,事情就顺利地完成了。而达到心想事成的状态,不是靠外力,法宝就在你自己手中。
本书已经在身、心、灵的层面,给了读者很多心想事成的具体可行的建议。但我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因为看了一本书就破除了一个行之有年的模式。所以,在身体和心理层面,要先从你能够切实做到的一个好的小习惯开始。
身体层面,比如说饮食或者是运动;心理层面,就是每天检视,在今天,是谁或是什么事情让你产生了负面情绪,然后向内探索原因。或者你也可以让自己在面对每天遇到的人、事、物中,学习“臣服”的功课。
每个好的习惯一定要有意识地持续至少21天,才可能转化为潜意识中的习惯(自动化了!)。书中收获到的破解之道有:1、身体——联结。2、情绪——臣服。3、思想——检视。4、身份认同——觉察。这些功课都是需要我们每日去身体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