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去年放进计划里的。
是时在读蒋方舟的《东京一年》,其中节选了井上靖的这本《天平之甍》的一个片段:鉴真的弟子中有辩才的人不少,但都讲不好日本话,只有天资平庸且讷于表达的普照自告奋勇。激烈的辩经中,普照竟逼得布衣高僧哑口无言。在等待对方回应时,讲堂静得如水底一般,这时,坐在微暗堂内稍稍仰头的普照眼前,忽然浮现出客死他乡的容睿的面影。
这一段是不是颇有种爽文男主的风采,哈哈哈,这绝对吸引我啊!加上“天平之甍”这个名字好听,这又是本讲鉴真东渡,与佛法有关的书。所以,我立马感情用事买了这本书,加入了阅读计划。
《天平之甍》讲述的是日本遣唐僧人邀请鉴真东渡传法的故事,按照作者在后序中所说,这是他以现代小说写法改写的淡海三船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所以这本书其实很难评价,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其人物塑造还是可以的(毕竟我是被爽文男主的气质吸引过来的嘛),4名遣唐僧人、鉴真等人物性格、脉络都清晰可辨,符合典型人物的设定。但是作为更偏向于“记录”的历史小说,他的矛盾冲突就不够明显,说实话,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给的是三星,因为就感觉故事情节平铺直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典型矛盾不够,加上有很多关于东渡所携物品的描述,就感觉很拖沓不刺激!
但是,没错又有但是了。因为这次读书笔记拖得有点久,所以后面当我想梳理鉴真6次东渡的情况时,不得不又简单读了一遍。这一次,我大受震撼(狗头)!《天平之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直截了当的把主要人物“单纯”却各异的内心动态、历次东渡的艰辛过程等等放在读者眼前,真切的阐释了书本腰封上的那句:他们都不急功,一件事做一辈子。
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所以这本书我总体还是推荐的。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生动。立志要在黄河水之长流、白云之涌动中体悟佛法的戒融,第一次东渡失败后即退出并最后选择结婚生子的玄朗,满怀信心要邀请鉴真东渡最后客死他乡的荣睿,看似随波逐流却最终随鉴真重归故土的普照,还有用一辈子抄写经书并誓与经书共存亡的业行。鉴真大和尚更不用说了,从接受荣睿邀请便从为放弃东渡的打算。东渡磨难的悲壮,僧人对佛法的坚定,都让我大受震撼。
读完了之后,才大概懂得普照在面对日本僧人的诘难时为何有辩倒对方的勇气,同时也有非要辩倒对方不可的强烈意志。才大概懂得当堂内屏息等待时,普照为何回想起客死他乡的荣睿,又想起了他什么。
下面是我根据本书和百度的部分内容(因为第三、四次东渡的界限在书中太模糊)整理的鉴真六次东渡的大致情况。夹带的私货是好像找到了疫情期间,日本寄给中国的某防疫物资上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出处,也是这句话感动了鉴真和尚。
日本长屋王子崇敬佛法,曾作千张袈裟,施与大德众僧,上绣四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第一次:“这是为了法。纵有淼漫沧海隔绝,生命何所惜。大家既然不去,那么我就去。”
天宝二年四月,扬州。准备妥当尚未出发,因鉴真一弟子被领航人道航指为品学皆逊,故诬告其为海盗,日本僧为党徒,多人被拘。道航、玄朗、业行退出。夭折。
第二次:“不必担心,好事多磨,渡日事一定相机完成本愿。”
天宝二年十二月,扬州,月夜出发。行至舟山附近海域因风浪触礁,船物尽毁。185人被困崖下3日,后被渔船发现,报戌卫海上官船后得救,收容至宁波阿育王寺。失败。
第三次:(荣睿)“鉴真和尚尚未放弃渡日的意志……说要在那里(阿育王寺)计划再举。”
天宝三年夏,鉴真在越州等地巡回讲法归于阿育王寺后,计划再举。被越州僧人知晓,为阻止其东渡,向州官申告逮捕主谋荣睿,后伪称病死方逃脱。作罢。
第四次:为荣睿的事件刺激,一行度日的准备积极起来。
天宝三年初秋,有3人先行前往福州备办船粮,鉴真等人随后前往,行至温州一带遭官兵纠查。因鉴真高徒灵佑担心鉴真遇难,联合众僧申请官方干涉阻止其东渡。作罢。
第五次:“这一次一定能得佛的保护,完成我们多年来的希望。”
天宝七年六月,扬州,黑夜出发。在海上漂泊数月,疑迷失方向,至十一月方遇陆地,又漂泊数日在一河口登岸,方知到达海南岛。鉴真在海南岛各地讲经传法、督建寺庙,留业行抄录部分经典于海南岛大云寺,其间荣睿患病。约一年后一行返回大陆,行至端州,荣睿病故,普照犹豫。在返回扬州途中,普照与众人辞别,鉴真失明。
第六次:“过去五次的航行都归于失败,这一次一定要用日本国的船完成此愿。”
天宝十二年十一月,苏州黄泗浦,月夜出发。鉴真、普照、业行等人分乘遣唐使四船东渡。鉴真、普照所乘第二船和第三船、第四船先后抵达日本,业行所乘第一船远流他处,多数病死或遇害,仅少数人得以返唐(包括阿倍仲麻吕),业行和其所抄录经典再无音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