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培养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

2014年有一本书,叫做《give and take》,虽然它中文名翻译得不咋滴,叫《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但并不阻碍它风靡全球。

它的作者亚当·格兰特,在2012年已经是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两年后,他跃升为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位居“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之列,成为学术界的冉冉新星。

格兰特之所以能够在学术界迅速崭露头角,原因很简单:他有产出。

2012年,他在重要期刊发表了7篇论文;2013年,发表了5篇,同时出版《give and take》;2014年,当受聘为终身教授时,他一共发表了60多篇他所在研究领域的评审论著。

这样的高价值产量,在他所在领域,是高到离谱的数量。后来格兰特分享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心得。

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对他而言,投入一项任务时,做到彻底与世隔绝非常重要。

很明显,格兰特运用了“生产力规律”: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也就是说,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这种状态,被《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定义为深度工作。

卡尔·纽波特,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计算机科学副教授。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破解工作与学习的成功模式。

纽波特将工作状态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深度工作,一个是浮浅工作。

所谓深度工作(Deep Work),就是在无人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深度工作的状态,并不是人人都向往。因为想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

相对的,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就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对很多人来说,沉浸在社交媒体的交汇,所带来的繁忙假象,才会给他们带来充实的慰藉。

但如果你希望通过一种卓有成效的工作方式,获取人生高价值的成就,那么《深度工作》能给你明确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先厘清一件事——在几乎任何信息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的今天,究竟还有没有深度思考与工作的必要,这是否只是一种怀旧的做派?

是的,科技的飞速发展提供给我们,学习与工作的极度便利与丰富资源。我们能够轻易得到,千里之外的信息、互助与合作,进步神速。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便利与资源,你能轻易到手,他人也可以;你能学到的,他人也学到。大家同时享受着这一切。

你拥有的东西,你的受众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更好的替代品。你与他人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正因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能,需要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修炼出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而要获得这些,我们需要深度工作。

只有深度工作,才能让我们掌握复杂精致的工具,迅速解决困难问题。只有深度工作,才能将我们的工作在速度和质量上,都推向精英的层次。

浮浅工作也肯定会存在,我们并非要清除它们。不可能连买包手纸,还要深入思考它的方方面面。但我们必须明白,只有深度工作才能打造出核心实力。

想明白了需要修炼深度工作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规划深度工作的方法。

接下来要做的是,选定一种深度工作的哲学。

深度工作为什么这么难?

那是因为人们低估了,自己想要从低刺激、高价值活动,转移到高刺激、低价值活动的欲望。

比如,你明明有一篇论文要写,但心中总是浮现出一部偶像剧的画面。写论文多痛苦啊,单单是找资料就让人精疲力竭、昏昏欲睡。追剧多美好啊,跟随剧情各种穿越、英雄救美。

又或者,工作时卡在某个问题上,憋不出来,要不刷刷朋友圈,找找灵感吧。于是心安理得地玩手机。然后时间一溜一溜地过去了,工作流于浮浅。可怕的是,你还不会愧疚。

你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可到后来发现,是自己不由自主地被掌握了。高刺激而低价值的事物拖着你,一直在浮浅层面游动。因此,很多人总是没有产出,没有成绩。

对此,纽波特列出了四种深度工作的哲学,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作为工作方式,养成习惯,持续执行。

第一,禁欲主义哲学。

实话说,这个不适合我们一般人。它要求工作的人,完全隔绝社交。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几个月或几年),只专注于自己研究的领域。

如果你不想这样,无需感到羞愧,因为没几个人能做到。

第二,双峰哲学。

双峰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分成两大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其余时间做其他没那么重要的事情。

例如当老师的人,在需要给学生上课的期间,就多与各界交流,好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到了寒暑假,就让自己闭关修炼,就自己想要专注的事情。

而在专注的时间里,奉行的是“禁欲主义哲学”,全情投入。前文提到的格兰特教授,采用的就是这一种。

第三,节奏哲学。

节奏哲学其实就是双峰哲学的一个缩小版。双峰哲学是在一个大时段里,划分出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的界限。而节奏哲学则是,在一天时间里,划分出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的界限。

它比较适合我们普通人。毕竟大多数人都不需要作深潜的学术研究。

比如你是一个上班族,但有个写作梦。那么你可以早上5点起床,无人打扰的状态下,写作到7点。然后该吃早餐吃早餐,该上班上班。

但是节奏哲学有两个要求,来控制它的有效性。一是形成每日习惯,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

另一个是,要有定量产出。如果早起只是趴在书桌上继续睡,那还是摊在床上比较舒服。所以必须用产量要求,促使自己干活。

第四,新闻记者哲学。

记者的行当,需要与大量的人和资讯打交道,不可能长时间陷入深度工作里。所以他们必须训练出一种,可以随时转入深度工作,又随时抽离的能力。

这种方式对人的自控力要求很高,刚开始练习深度工作的话,就不要选择它。

一旦选择了某种工作哲学,你就将其习惯化。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将你的意志力耗损降到最低,帮助你完成想做的事,甚至是不想做的事。

最后,坚决抵制分心。

人们对自己的自控力总是莫名地自信,以为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够很快地从涣散的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

事实上,分心是一种瘾。那些让人分心的网络也好,食物也好,本身并不具有转移你注意力的能力。真正让你分心的,是源于内心的一种欲望。

那是当你的大脑稍感无聊,或者遭遇到哪怕只有一点点认知困难时,就想要转向一些,高刺激而低价值的新奇东西的欲望。

你必须学会抵制中欲望的诱惑。一开始你只能依靠一些硬性规定,创造环境强制自己不分心,专注于自己中心工作。过程或许并不顺利。

但当你坚持下去,会发现每一次坚持的成功,就能加强抵制分心的功力。直到自己有足够的定力,自由切换于深度工作与分心事物之间。

当养成了深度工作的习惯与倾向,成为深度工作虔诚的门徒,我们要修炼何种技能,创造何种价值,都可以信手拈来。

正如伦理哲学教授,安东尼-达尔梅斯·赛汀朗吉思所说的那样: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培养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