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微信后,慢慢的,和故乡的许多人重新联系了起来。故土的许多信息,都能及时了解到。心,仿佛随时能回故乡。
当然,也有了老高的微信。常能看到他朋友圈的随笔小作,很是怀旧。生活的零零碎碎及远去的时光,在他笔下,像一副陈年画作。我们有着同时代的记忆,有着同地理环境的成长经历。所以,总被他的文笔带进一种情绪中。去年又常见他转发“阿伦眼”APP中的文章。有些文章很走心。我不解“阿伦眼”出于哪里,便问了老高。答,是家乡小城的融媒体。之后我发现里面有很多区块,内容丰富。我理解了,阿伦眼是对外宣小城及对本地民众发布信息的电子传播渠道。
最吸引我的,当属阿伦文苑板块。有散文,随笔,诗歌。作者基本都是本土人。工作在各行各业。他们用笔,来抒发对家乡的情感,对家乡热爱,对生活的追求。常常有感动我的文章出现,为故乡人良好素养而自豪。这个板块,让我从侧面了解了故乡人如今的精神面貌。一切的样子,已不是我在的从前了。
但过去时,却依旧会在这里被提及。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的笔者有不少。他们就像时代的智者,在这里提醒着后辈,时光虽远,却依旧留有痕迹留有声色。这种时光感极强的笔迹出现在这里,会让我动情,让我走进回忆,会让我泪流。这样的笔触中,有我恋的花草,河溪;有我恋的山川田野;有我恋的村居烟火;有我恋的春夏秋冬。还有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还有过去的清苦生活及人情世故。从知道了阿伦眼后,我发现,我和故乡的距离近了。
而所有让我能阅读的文章,在终结后,都有一个名字出现:于雪梅。编审于雪梅。摄影,也以于雪梅的名字居多。
好奇的问老高:你认识于雪梅吗?老高简单介绍后,我了解到这是一位跟我差不多大的女性,工作于阿荣旗融媒体中心,小城记者,在呼伦贝尔文坛小有名气。但肯定,我们不认识,在成长的岁月中,没有过交集。
在文苑里,我也翻看了多篇她写的文章。笔触深情,柔美,细腻。让我眼前一亮!如发现了一株鲜活的花儿吸引着我想靠近,采撷。但也是因距离遥远而成光影朦胧的轮廓,感觉是难以相遇的。
2021年夏,又见老高发文。读完问他,为什么看不见有远游他乡的故乡人的投稿呢?你知不知道,走出阿荣旗的人,心里也是塞满了故乡的情绪呢。比如我啊!说这话时,我并没想着自己要把许多记忆的文章送到阿伦文苑。我觉得,我的流水账,没有放进那儿的价值。但老高回我说:那你把你的文章给我,我让雪梅看看。我回:拉倒吧,又臭又长的,不太合适那个板块……这次聊天聊过就忘了。
大约十一月的时候,一天上午,又见老高转发文苑的文章。我心里动了动,便毫不犹豫的,把搁在里的一篇文章“高高的麦秸垛”,送给老高,让他问问看,文苑用不用。这个举动,就是一种涌进胸口的莫名冲动,束缚不住的冲了出去,毫不扭捏,也没其它多余的想法,很纯粹。于是文章就跑老高那儿了。老高说给雪梅看看。
在那天的午后,微信里有“阿伦文苑于雪梅”请求添加好友的通知。心里一动,心想这是已经很熟悉的名字呀!一种莫名的引力让我毫不犹豫的,在网络中,与她相撞了。
两个未曾谋面的女人,仿佛是瞬间一齐从光的深处,迎面走来,样子越来越清晰,走近,寒暄,问候:呀,你就是雪梅?你是丹青?“《那高高的麦秸垛》我很喜欢,我准备用稿……”雪梅说。“不嫌弃不够水准,就用吧,多谢能把我的文字在故乡安顿……”就这样,微信里,我俩认识了。
那些开始的日子,雪梅的微信,就像一块磁铁。每天早上送完娃,都会不由自主的跑进去说几句话,有东有西的。就是没有高大深刻的话题,也没有煽情互捧的虚假。而你可以感觉到的她,却是那么的真实,真实的,就像迎面吹来的风,又像眼睛看到的一朵花,那么鲜活。
聊的久了,我就连家事也抖搂了。雪梅也会跟我讲她的先生,儿子儿媳,家庭。巧的是,她称之为大帅的先生竟然是我初中时代的同校生,是俺长安人,记忆里也是有些印象的。我是乡土情节极其严重的人,得知这个信息,无形中,我跟她说话更随意了。我问过雪梅,大帅的人生简历,问为啥会选择他为伴?雪梅也就告诉了我,并给我看了他的照片。还调侃着说自己是个看颜值的动物。看过了照片,是果真帅啊!不仅仅是帅吧,我觉得此人眼神及身上有牧羊人的那种孤独忧郁的气质。在生活中,说真话,我没遇见过有这种气质的男子。雪梅和我唠叨了为程大帅的付出,虽有怨尤,但我发现,她心甘情愿。每周末往返于乡下,为他安顿一周的生活所需,洗洗刷刷,多年之久,怎能说不情不愿呢?
我跟雪梅说,是时候写写你跟大帅的爱情故事了。她讲,你可拉倒吧,写这个不知会有多少人看笑话呢。我说,管他呢,你看我,背着多少坏名声,不是照样跑回故乡嘚瑟,没羞没臊的吗。其实,我更想跟雪梅讲,只有没故事的人才会苍白的爱多嘴多舌。有故事的人,是满坛子的酒,香着呢。
聊的久了,我发现她性格中的风风火火,不沾泥带水的男性特质。这个特质,体现在方方面面。工作强度那么大,也不会耽搁她运动,她操持烟火三餐,她接朋待友照顾亲人。回乡下照顾他的大帅还有菜园子。更是一个人承担起了养育的所有。我问她为啥总那么精力充沛呢?她说,没办法,我就是想让自己的一辈子活成别人的两辈子,人生短暂,很多事不做怕来不及呢。我为此折服,并发现原来自己的各种推延是在浪费生命啊
聊的久了,我更发现她性格中温情似水的一面。她是妹妹的娘,是儿子儿媳的娘,她为亲人付出了女性极尽的温柔。对爱护过她的朋友恩人,也是用心回报着。去年春节前,看她朋友圈发出的那一摞子的餐盒里,装满了一份份连夜熬煮的肉皮冻,那种细腻的心思,我读懂了 。
就这样,对从未谋面的雪梅,通过微信这个载体,我看到了立体的她。她在朋友圈称自己为大妖儿。我觉得,这个带着自嘲又自信意蕴的称呼,很合适她 。经过风,淋过雨,滚过雷,闯过电火的女人,早已百炼成妖。生活诸事,已不在妖生话下!
当然,我也被雪梅弄得会哭。因几篇怀念故土的文章被雪梅用过,所以我会听她认真筛选的配文的音乐,会勾起很多对旧场景的记忆,我会忍不住流泪。她用心配文的图,也常把我送回故土中,但我心里空唠唠的,为啥也抓不住而流泪。没离开过的人儿,谁能懂呢?就这样,我们在微信里,浓浓淡淡的相处着。真诚,理解,仿佛认得许久许久。
雪梅用心侍弄着故乡阿荣旗的“阿伦文苑”这个文化的板块。又兼顾着记者的责任,每天要配合政府编写新闻稿件。不得不说,太能干了!我远远的服气着,敬佩着。
雪梅的朋友圈,色彩斑斓,烟火升腾。只要遇见我必看,必评。从去年秋天微信里认识了她,到这个冬天来临,我看了她的四季图文记录。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亦有彩霞布晨昏,更有亲朋举杯盏。尤其爱看每周她回乡下的图文记录。我羡慕她村里有院落,有红红的灶火和热炕头,有一方菜园,更有牧羊人程大帅的等候,还有牧羊犬多多对她的期盼……。
我欣赏雪梅。一个人活出了两个人三个人的节奏。动如脱兔,又静如处子。对待自己目标明确的事,如顽石般坚守;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似铁般坚毅;对爱情亲情,又如水般柔润。她把生活紧紧的握在了自己的掌心。这个生活在故乡小县城的女子,让我这个生活在都市中的女人,深深的敬佩着。
曾计划今年的暑假回故乡与她相见,因疫情没有成行。却在北京的早秋收到了她晒干了的野苏子。当我打开包装箱,一股混合着阳光的异香扑鼻而来的刹那,我恍惚了。久违了,故乡秋天的异香!我宝贝一样的,把一袋子的干苏子,捧在怀里许久,低头嗅闻着。最后,在十月底,我把它变成了苏子酱,伴着白粥,配着面条,消化到灵魂中去了。
虽未谋面,与雪梅,已是有了情份。但,总是会相见的。祝她好,永远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