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化学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 第1讲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
      • 课题1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 课题2 气体摩尔体积 阿伏加德罗定律
    • 第2讲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其配制
      • 课题1 物质的量浓度
      • 课题2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 课题3 溶解度及其曲线
    • 第3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课题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课题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 课题3 分散系 胶体
    • 第4讲 离子反应
      • 课题1 电解质
      • 课题2 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 课题3 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 第5讲 离子共存离子的检验和推断
      • 课题1 离子共存
      • 课题2 离子的检验和推断
    • 第6讲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 课题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课题2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规律
      • 课题3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
    • 第7讲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计算
      • 课题1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 课题2 电子守恒思想在氧化还原反应计算中的应用
  •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 第8讲 钠及其化合物
      • 课题1 钠的性质及应用
      • 课题2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 课题3 两种重要的钠盐: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 课题4 碱金属元素
    • 第9讲 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 课题1 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 课题2 铝的性质及用途
      • 课题3 铝的重要化合物
      • 课题4 镁、铝的工业冶炼
      • 课题5 铝三角和用数形结合思想理解”铝三角“
    • 第10讲 铁及其化合物
      • 课题1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 课题2 Fe²⁺、Fe³⁺的性质、转化及应用
    • 第11讲 金属材料及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 课题1 铜及其化合物
      • 课题2 金属材料及金属矿物的利用
  •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第12讲 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
      • 课题1 碳、硅单 质及氧化物
      • 课题2 硅酸盐及无机非金属材料
    • 第13讲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卤素
      • 课题1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 课题2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的实验探究
      • 课题3 卤素的来源及性质递变
    • 第14讲 硫及其化合物
      • 课题1 硫及其氧化物的性质
      • 课题2 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课题3 硫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 第15讲 氮及其化合物
      • 课题1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 课题2 硝酸的性质及应用
      • 课题3 氨和铵盐
      • 课题4 氮及其重要化合 物的综合应用
  •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 第16讲 原子结构
      • 课题1 原子组成 同位素
      • 课题2 核外电子排布
    • 第17讲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 课题1 元素周期表
      • 课题2 元素周期律及应用
      • 课题3 "位-构-性"的关系及应用
    • 第18讲 化学键
      • 课题1 离子键和共价键
      • 课题2 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 课题3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 第19讲 化学能与热能
      • 课题1 焓变与反应热
      • 课题2 热化学方程式
      • 课题3 反应热大小的比较和有关计算
    • 第20讲 原电池 化学电源
      • 课题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 课题2 原电池原理的“四”个基本应用
      • 课题3 化学电源
    • 第21讲 电解池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 课题1 电解的原理
      • 课题2 电解原理的应用
      • 课题3 电化学综合计算的三种方法
      • 课题4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 第22讲 化学反应速率
      • 课题1 化学反应速率
      • 课题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第23讲 化学平衡状态
      • 课题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 课题2 借助速率——时间图像,探究化学平衡的移动
    • 第24讲 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 课题1 化学平衡常数
      • 课题2 用“三段式法”突破化学平衡的计算
      • 课题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 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 第25讲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 课题1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 课题2 电离平衡常数
      • 课题3 强酸与弱酸的比较
    • 第26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 课题1 水的电离
      • 课题2 溶液的酸碱性和pH
      • 课题3 酸碱中和滴定
      • 课题4 滴定曲线的专题突破
    • 第27讲 盐类水解
      • 课题1 盐类水解及规律
      • 课题2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 课题3 盐类水解的应用
      • 课题4 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的比较
    • 第28讲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 课题1 沉淀溶解平衡及应用
      • 课题2 溶度积常数及其应用
  • 第九章 有机化合物
    • 第29讲重要的烃 化石燃料
      • 课题1 常见烃的结构与性质
      • 课题2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 课题3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 第30讲 乙醇和乙酸 基本营养物质
      • 课题1 乙醇和乙酸的结构与性质
      • 课题2 基本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
      • 课题3 官能团决定物质性质
  • 第十章 从实验学化学
    • 第31讲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技能
      • 课题1 常用化学仪器的识别与使用
      • 课题2 常考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 课题3 化学试剂的存放及实验安全
    • 第32讲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 课题1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及装置
      • 课题2 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
    • 第33讲 探究类实验题
      • 课题1 物质性质的验证与探究
      • 课题2 以"气体制备"为纽带的综合实验探究
      • 课题3 以"化工流程”为载体的综合实验探究
      • 课题4 有机物的制备与基本操作的融合
    • 第34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 课题1 “物质组成及性质"型实验方案的设计
      • 课题2 "猜想判断”型实验方案的设计
      • 课题3 “原理探究"型实验方案的设计
      • 课题4 物质制备综合实验
  • 第十一章 有机化学基础
    • 第35讲 认识有机化合物
      • 课题1 有机物的分类
      • 课题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同分异构体
      • 课题3 有机物的命名
      • 课题4 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 第36讲 烃和卤代烃
      • 课题1 脂肪烃的结构与性质
      • 课题2 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 课题3 卤代烃
    • 第37讲 烃的衍生物
      • 课题1 醇的结构与性质
      • 课题2 酚的结构与性质
      • 课题3 醛、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
    • 第38讲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合成高分子
      • 课题1 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 课题2 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第十二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
    • 第39讲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课题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 课题2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 第40讲 分子结构与性质
      • 课题1 共价键
      • 课题2 分子的立体构型
      • 课题3 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的性质
    • 第41讲 晶体结构与性质
      • 课题1 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 课题2 常见晶体模型与晶胞计算

第1讲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

  • 1 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 ¹²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为NA,≈6.02X10²³ mol⁻¹
  • 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22.4L。即V ≈ 22.4L·mol⁻¹。

第2讲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其配制

  • 与水反应的物质。如SO₂ 溶于水后溶质变为H₂SO。
  • 含结晶水的物质,如CuSO₄·5H₂O溶于水,溶质为CuSO₄
  • 原则: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
  • 称量不易潮解、无腐蚀性固体药品时在托盟上放纸称量。称量腐蚀性固体药品时用烧杯等玻璃仪器差量法称量。
  • “大而近”原则:若无所配溶液体积规格的容量瓶,则选择容量瓶的规格要略大于溶液体积,如配制480mL溶液,应先配制500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即可。
  • 容量瓶使用前要检漏:往容量瓶内加人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再把瓶倒立,检查是否漏水。经检查后不漏水,容量瓶才可以使用。
  • 使用容量瓶的“五不”:不能加热。不能溶解。不能稀释。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不能久贮溶液,尤其是碱液。
  • 使用前应用蒸馏水选净,但不能用待配制溶液润洗。
  • 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与容量瓶的接触点应该在刻度线以下。
  • 定容时要平视刻度线,使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 量筒无0刻度。量取7.2 mL溶液应选用10 mL量筒。量筒上标有使用温度、容量、刻度。不能加热,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量筒中溶解或稀释。
  • 溶解、冷却:将称量准确的溶质固体放人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溜水溶解。为加速溶解,应用玻璃棒搅拌,同时将溶液冷却至室温。
  • 胶头滴管不能倒放。不能伸入到容器内。
  • 转移:将冷却至室温的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转移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 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要注人容量瓶中。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 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 摇匀、装瓶: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装瓶。
  • 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 气体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和压强有关,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可利用加热法除去溶液中溶解的气体。
  • 陡升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影响大,如硝酸钾提纯时常采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 下降型: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 缓升型: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提純时常采用蒸发结晶(蒸发溶剂)的方法。
  • 溶解度曲线下方的面表示相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上方的面表示相应温度下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
  • 蒸发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I)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若NaCl溶液中含有KNO₃ ,应采取蒸发结晶,趁热过滤的方法。
  •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或带有结晶水)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若KNO₃溶液中含有NaCl,应采取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方法。

第3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课题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同素异形体:原子个数不同,如O₂和O₃。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化学性质相似,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 Na₂CO₃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碳酸盐,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钠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属于易溶性盐。
  • 金属氧化物不一是属于碱性氧化物,如Na₂O₂属于过氧化物、Al₂O₃属于(两性氧化物、Mn₂0₇属于酸性氧化物。
  •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是属于酸性氧化狗,如CO、NO属于不成盐氧化狗。
  •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₂O₇。酸性氧化物中SiO₂与水不反应。
  • 氢化物:HCI、H₂S、H₂O、NH₃、NaH等
  • 不成盐氧化物:CO、NO等
  • 碱性氧化物:Na₂O、CaO等
  • 两性氧化物:Al₂O₃
  • 过氧化物:Na₂O₂、H₂O₂
  • 按电离出的H⁺数:一元酸(HCI、HNO₃)二元酸(H₂SO₄、H₂S)多元酸(H₃PO₄)
  • 按酸根是否含氧:无氧酸(HCI、H₂S)含氧酸(HCIO₄、H₂SO₄)
  • 按酸性强弱:强酸(HCI、H₂SO₄、HNO₃)弱酸(CH₃COOH、HF)
  • 按有无挥发性:挥发性酸(HNO₃、HCl)难挥发性酸(H₂SO₄、H₃PO₄)
  • 按水溶性:可溶性碱【NaOH、KOH、Ba(OH)₂】、难溶性碱【Mg(OH)₃、Cu(OH)₂】
  • 按碱性强弱:强碱【NaOH、Ba(OH)₂、KOH】、弱碱:NH₃·H₂O
  • 正盐:BaSO₄、KNO₃、NaCl
  • 酸式盐:NaHCO₃、KHSO₄
  • 碱式盐:Cu₂(OH)₂CO₃
  • 复盐:KAI(SO₄)₂·12H₂O等

课题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光泽、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 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稳定性、氧化性、 还原性、 酸碱性等
  • 物理变化:伴随液化、汽化、熔化、溶解、凝固、升华、变形、粉碎、分馏等变化
  • 化学变化:伴随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 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 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 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 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 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课题3 分散系 胶体

  • 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nm,单个小分子或离子,蔗糖溶液、NaCl溶液,均一、透明。
  •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1~ 100 nm,高分子或多分子集合体,淀粉溶液、Fe(OH)₃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丁达尔现象
  •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 100 nm,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油水、石灰乳,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悬浊液不能、乳浊液能),静置分层或沉淀
  •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气溶胶(雾、云、烟)液溶胶(豆浆、墨水、Fe(OH)₃胶体)固溶胶(有色玻璃、水晶、玛瑙)
  • 丁达尔效应:一束光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上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 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工厂除尘。
  • 聚沉:胶体变成沉淀析出的现象。制作豆腐,明矾净水。
  • 渗析: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该过程是物理变化。提纯胶体,血液透析。
  • 加热:加速胶体粒子运动使之易于结成大颗粒沉淀。
  • 加入电解质: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电荷,使之易于结成大颗粒沉淀。
  • 制作豆腐、工业制肥皂、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如江河入海口形成沙洲。
  • 制备Fe(OH)₃胶体不能长时间加热,否则会形成沉淀。
  • 向沸水中逐滴加人FeCl₃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₃胶体。

第4讲 离子反应

课题1 电解质

  •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基本前提必须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 像CO₂、SO₂、NH₃等溶于水后能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H₂CO₃、H₂SO₃、NH₃·H₂O。H₂CO₃、H₂SO₃、NH₃·H₂O是电解质,CO₂、SO₂、NH₃不是电解质。
  • Fe、Cu等金属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够导电,但它们都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
  • 稀盐酸能导电,但不能说稀盐酸是电解质,应该说HCI是电解质,因为稀盐酸是混合物。
  • BaSO₄、CaCO₃等难溶于水的盐,其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但其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且其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而它们属于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能导电,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化合物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即为电解质。如HCI在熔融时不导电,但在水溶液中能导电,所以HCI属于电解质。而CaO、Na₂O是在熔融时导电,但在水溶液中与水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所以CaO、Na₃O也属于电解质。
  • 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越大,所带电荷越多,溶液导电性越强。
  • 相同浓度的强、弱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

课题2 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
  • 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 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如沉淀)、生成挥发性物质(如放出SO₂ CO₂ NH₃气体)、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或离子(如水、弱酸、弱碱、HCO₃、HSO₃等)。

第5讲 离子共存离子的检验和推断

  •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如H⁺与SO₃²⁻
  • 生成难电离物质,如H⁺与CH₃COO⁻。
  • 氧化还原反应型: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³⁺与I⁻。
  • 水解相互促进型:弱酸的酸根、弱碱的阳离子都能发生水解,水解相互促进生成气体或沉淀时,甚至趋向完全反应,如AI³⁺与CO₃²⁻。
  • 络合反应型:Fe⁺与SCN⁻。
  • 无色溶液中无Cu²⁺ (蓝色)、Fe³⁺(棕黄色)、Fe²⁺(浅绿色)、MnO₄⁻(紫红色)、Cr₂O₇²⁻ (橙色)。
  • 酸性溶液:强酸性或pH<7或使石蕊试液变红或使甲基橙变红。
  • 碱性溶液:强碱性或pH>7或使石蕊试液变蓝或使酚酞试液变红。
  • 用NaOH溶液能检验出Cu²⁺(蓝色)、Fe³⁺(红褐色沉淀)、Fe²⁺(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Al³⁺(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人NaOH溶液,白色沉淀又会逐渐消失)、NH₄⁺(共热,生成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 焰色反应:用焰色反应可检验出溶液中的K⁺和Na⁺。
  • K⁺: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 Na⁺:火焰呈黄色。
  • Fe³⁺:加人KSCN溶液呈红色
  • Fe²⁺:加人KSCN溶液无现象,滴加新制氯水后溶液呈红色
  • OH⁻:滴人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
  • CO³⁻:加人BaCl₂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
  • CO³⁻:加人稀盐酸后,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 SO₄²⁻:先加人稀盐酸,无现象,再加人BaCl₂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SO₃²⁻:加人BaCl₂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不写了,全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电脑打出来太浪费我时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