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韩非子说难篇

        韩非子说难篇,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何会说话的教科书。要想会说话,在于要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所谓忠言逆耳,自古以来忠言之所以逆耳,不是说忠言的内容就那么不好听,而大多是由于进谏的人说话太过刺耳,听得君主不想去听,自然再忠的话语也听不进去。历朝历代都有忠臣,都会进忠言,可是为什么听得进去的少,听不进去的多呢,我只能说两成责任在君主八成责任在谏臣。明君哪怕再难听的忠言也能听得进去,昏君难听的忠言听都不想听。举几个例子,战国齐威王刚开始喜好玩乐,大臣不敢进谏,只有淳于髡敢上谏,但他也知道不能直接劝谏,所以他改用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的问题隐晦的劝齐威王,然后让齐威王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这就是说话艺术,假如说淳于髡也像一般谏臣一样直接了当的说君主不能怎样,需要怎样,那个时候齐威王是一个沉迷声色的君主,最烦的就是这些话,不杀了他才怪。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申不害劝韩昭侯,赵充国谏汉宣帝等等。

        想让人听得进去你说的话,首先让人愿意听,然后才是怎么听。怎么听就看你说话的技巧,人都有一个通病,悦耳的言语总喜欢多听一点,刺耳的言语听半句都嫌多,所以叫话不投机半句多。战国时出现的纵横家张仪、苏秦、陈轸之流都是深谙此道。游说国君,说利时掩蔽或者缩小弊端,让国君觉得有利可图风险还小,自然百依百顺。人都是贪婪的,最喜欢的就是得利不担风险,能稳住心神,不被话语中的诱惑所动,深刻分析出做的事情的真正利端和弊端,这样的君主才是明君。可惜这样的人毕竟不多,否则也不会有张仪诓楚,苏秦倾齐的事情发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论韩非子说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