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記錄這一天:絲路回來之後

太太前半年休息的時候,我們常走一種行程,幾乎每次都開心的回來。這個週六,我們帶著小蔓,跟我們一起體驗這個行程。在此,我用文字記錄下這一天。


明明要出發了,但小蔓說突然很想彈鋼琴。我們一再和孩子確認出發的時間已晚,可不可以明天再彈?但小蔓表現出一點都不能等的樣子,全身扭來扭去,我無法理解,但我著用自己要大便的心情去同理他:「看起來是憋不著了」,我點點頭,要小蔓去彈琴。

小蔓坐到鋼琴前「咚咚咚」的彈了十幾分鐘後,那張牙舞爪的身體和情緒竟然全部都安靜下來,孩子變得非常順暢柔軟,哎呀,我想我用「大便」的隱喻實在是太恰當了,這不讓她宣洩怎麼可以。

但這樣一搞,出發的時間已經十一點半了。


一上車我們的第一站是後壁湖的「昇日全海鮮餐廳」,我們的中餐。


這家海鮮餐廳不是後壁湖最大最有知名度的,但卻是我們最愛的。

必點菜的第一道是「賽螃蟹」。用蛋白替代螃蟹肉,加上魚肉、白胡椒,這道順口又有著獨特香氣的菜,拌在飯裡就成了小蔓的最愛,只要有這一道菜,小蔓可以吃上兩碗飯。

而我的必點菜是香煎魚,特別是煎倒吊魚。我很少吃到像這麼好吃的煎魚,魚皮Q酥,魚肉香嫩,很家常的做法與極簡的調味,讓我吃不膩。但這道菜因為料理費時,只有在非假日或淡季的假日才吃得到。能吃到這裡的煎魚,就算是專程跑一趟我都願意。

對於吃,我和小蔓比較念舊,好吃的,每次一樣都OK。這麼做同時可以避免因為踩到地雷而懊惱。但太太不一樣,她很喜歡在美食裡冒險,常喜愛新口味。所以每次點菜時,當他們打開冰箱,裡頭各式各樣的當日漁獲,像是走伸展台似的,各種彩色的珊瑚礁魚、河豚、蝦蟹,太太看著看著常心情大好,對食物有不同的認識這是太太的快樂。

食物能為飢餓帶來安定,美好的食物能為心靈帶來滿足,這兩年每次在這裡用完餐後,我們一家幾乎都是開心地離開。


吃過飯後,我們就往墾丁前進,在大街上有一家法式冰淇淋,是最合適的飯後甜點。我們已經配出最適合我們的吃法,我還是一樣,每當我找到喜歡的口味,就不再換。而百香果口味雀屏中選,迷人的酸香果味是我每次的必點,根本不可能換。太太呢,還是喜歡東嚐西試,香草、草莓、藍莓、香蕉,每次都不同,然後我們會把這兩個味道加在一起,把我的固執和太太的變化一起放在煎餅甜筒上分著享用,這樣的甜點,真得吃到會笑。


若是只有我和太太過來,我常邊開車邊吃冰淇淋就往佳樂水走,到海邊開始換上防摩衣、衝浪褲,帶著浪板就下水一個下午,直到太陽將落。

海水的搖晃,浪花的擺動,有著一種讓人快樂的魔力,從海裡起來,會滿足我的身體。

但若帶著小蔓,那裡的浪況與沙灘,並不合適她下水。


今天在網路新聞看到「恆春吹十一級強風」。觀看文字和親自體驗很不同,讓恆春半島著名的落山風,一路上搖動著我們的車子,這十一級風就立體鮮明。


趁著這颱風等級的天氣,我們到了最空曠處:龍磐大草原。我們三人下車,頂著風,身體常要往前傾斜三十度才能平衡著身體掙扎前進。偶爾有幾顆沙粒吹起,打在臉上、腳上,刺痛的我們哎哎叫。

但你可以試試看,人吹到風,很大的風,是會大笑的。不只我們這樣,一旁來的人都是如此。一片草原、陣陣強風、一大群人的笑聲。

我和孩子曾在颱風天刻意到屋外吹風,但只能維持不到十秒就滿臉雨水,同時會擔心掉落物砸傷自己。但在這裡吹風卻不用擔心,眼前就是大海,無雜物,又晴空萬里,我們在這樣的風裡跑著,試著讓身體在陣陣的風中維持平衡,我們躺在踩地上,看著在天上開快車的雲,那半小時,我們一直哈哈大笑。


在年底來龍磐大草原吹東北季風,該是很特別的經驗。

只是,我夾在手機夾層的五百元也被吹走了,甚至後來太太拉著我說:「你看,她們的內褲都被吹走了。」

我嚇了一跳,跟著看太太手指方向看過去,有一群阿桑,我看了後轉頭對太太說:「亂講,是裙子被吹起來,什麼內褲被吹走,怎麼可能。」

小蔓聽了笑倒一旁,重複說:「內褲被吹走了,內褲被吹走了。」

我想,如果有朋友下回要體驗龍磐吹大風,內褲就要穿緊一點。


吹過了風,回到車上,每個人的頭髮都很有型,瘋子的型。

臉上黏著些許海水風沙,舌頭往嘴邊一舔,還是鹹鹹甜甜的,我跟小蔓說:「哇!像醃肉耶,不錯的味道。」小蔓也伸出舌頭往嘴邊一舔,說:「真的耶!」


接下來,就往我們最後一個行程:四重溪泡溫泉。

這也是我們三個的最愛。

我們喜歡去茴香戀戀,那裡的SPA池很大,小蔓很愛,那裡的裸湯,依著一座小山,自然又安靜,我很喜歡。

落山風誇張的搖晃眼前滿山樹葉,很棒的聲音,很香的森林味道。

這微涼季節加上風,讓沖洗過後的身體稍冷。我把身體放進溫水池,只露出頭吹著風,很滿足,不一會,竟睡著了幾分鐘。

這種水溫只比身體溫度高一點點,很容易入水,很好適應,舒服。

幾分鐘後,我起身往高溫池,溫度表上寫著43.5度,雙腳先進,哇~燙到微痛的水溫。當年修知覺心理學理解到身體對溫度的痛覺是來自於溫差,所以慢慢適應後,那種微痛覺會逐漸退去,溫水煮青蛙大概也是這種道理。

我站著等身心都準備好後,用著慢慢的速度,果決的心情讓身體坐入熱湯中,這個過程不像進溫水一樣是舒服的,這需要點勇氣幫忙。

我每次都像護士下針時會給的指導語一樣,告訴自己「深吸一口氣」,同時間讓身體進入水中。

坐下後,整個身體會先起一陣陣雞皮疙瘩。我閉起眼睛,感受身體所有經歷的感受:燙、微痛、逐漸適應、身體溫暖、額頭冒汗。


等到身體熱了,熱到骨子裡了,我緩慢起身,出池,看見已紅透的皮膚在稍冷的空氣中冒著陣陣白煙,好看極了。


稍待一會後,我走近冰水池,同樣的歷程,先入池站立,準備好後,深吸一口氣把身體放入冷水中。不同於進熱水池,在冷水中的身體一開始是冰沁酥麻的,仍是一陣雞皮疙瘩。這時候,我也會閉起眼睛,去感受身體的所有經歷與變化。慢慢的,身體逐漸適應低溫,不再感覺寒冷,身體慢慢不需用力抵抗。


在還沒有冷到骨子裡時,我會出池。把身體擦乾,坐在躺椅上看著山,這時候幾乎對每個呼吸都有覺察,幾乎每個細胞都說著輕鬆。這時候的享受才是最高等級的,但要到這裡得經歷那熱燙、冷沁的過程才行。


泡溫泉,是一個歷程,而不是單指某個時刻而已。


傍晚六點半,從水裡起來,身體特別容易饑餓,這裡的打拋豬肉飯是我們的最愛,因為身體有需要,那頓飯吃起來,就會很美味。



這就是我們這半年來幾乎都不會失望的行程。


用文字記錄讓我能更仔細觀看經驗。我發現這行程讓我們滿足主要的元素幾乎都是身體的,也就是滿足的入口都來自感官(視、味、嗅、觸、聽)。這些食物與活動,都能讓我們很自然的專注在身體所經歷的,某種程度也可以說這樣的行程裡,我們餵食著我們的身體,來滋養心靈。


我們常強調要親身「體驗」,體驗這兩個字其實談的就是看重以身體爲入口的經驗。


當我們專注在身體經驗時,我們就會專注且心無旁騖的和自己在一起。身體的感官像是連接每個人中心的按鈕,當你專注在一個呼吸,當你感受赤腳踩在草地上的觸覺,當你閉起眼睛聞著樹林裡綠樹青草的味道,那一刻,你會在當下,你會有一種安靜,就算是我們在龍磐大草原吹著大強風時,人大笑大叫,但心裡還是安靜,很在當下的安靜。


我旅行回來三天了,在生活中還常覺得維持著旅行的感覺。


什麼是旅行的感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體驗」所經歷的。也就是旅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很多感官都會打開,身體會一直與環境互動並有所認識,這是旅行最棒的部分,所以我們常會說,旅行的重點不是完成了什麼行程,而是我們在過程裡體驗到什麼。


完成行程到體驗所經歷的,這是兩種很不同的目的。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處在完成某行程的節奏裡。完成這份報表、完成這個訪談、完成這節課、完成帶父母去醫院,這是生活轉動的必要。

但若仔細想我們的人生,會知道最珍貴的不是完成,而是在這過程中我們的體驗是什麼?不只是完成訪談而已,而是過程中我們如何經歷與當事人的關係;不只是帶父母去看完醫生,在這過程我們如何感受父母與自己。


我很喜歡騎機車送小蔓上學時,許多時候我會去感受孩子從後頭環抱著我、沿途的說笑、下車的道別、離開前我送她這一天的祝福,這些都讓這短短的幾分鐘變得份外美麗。


不是過生活,而是體驗著生活。生活確實可以說是由一件件事組成的,但這只是生活的「外貌」,如何在生活中打開感官與身體,去體驗所經歷的,或許,這才是生活的「實體」。

你可能感兴趣的:(就記錄這一天:絲路回來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