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自负情结

自古文人大多是自负的。他们或多或少的都是有着自恋的情结与心态。他们大多很难接受别人的品评与赐教。所以在我看来古时文人与现代文人虽有着共性,但也有其不同的一面。当代文人的自负且自恋是我所不能恭维的。

大思想家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曾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因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使其正视了学无止境的这个道理。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话。东坡之自负是其认为自居为读过圣贤书者,无人能及。怎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来完美的自己。

诗仙李白也是一个比较自负的文人典范。一生坎坷波折,但仍以自负的心态自居。体现其自负的诗句,就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展示其远大的抱负与自居文人的典范。不过也激励了世世代代的后人效仿其自信的心态。

个人认为文化是一种展现自我的状态,可以把一个文人的素养提升也可以降低其承受外在的压力值。大多数的文人以高傲自居,不论自己的文笔如何,自己的状态怎么样,都以高高在上的那种自恋而保护着自己的虚荣。当代文人也有如此的共性。他们的写文目的首先没有,只是在自娱自乐的状态下书写。这一点不如古人,因为苏轼与李白的忧国忧民,他们没有。他们所有的是只写给自己看,不需要给予后人什么启示,所写之文没有深意、少思想、缺的是灵魂。为什么古人的文章可以流传千古?而当代文人的文字一塌糊涂泛滥成灾?症结就在于他们没有真正的领悟到写文的价值观,没有真正的看清文字所要有的普世价值观。

记得一位文友,我曾推荐其在一文学网站发文,编审建议是要符合文章的标准,按照网站的要求其文字需要修改。在我们沟通与交流时,其作者竟然在言语上说出了自己的过激自负的心态。我写文只是给自己看的,我也不稀罕什么文章的审核标准,我认为我的文章不用修改,也不要体现什么价值,如果你认为要修改的话,除非你的文章在我之上。这是我深有感触的一次。也许这就是伤到了文人的自负吧!试问:连自己写文的方向都没有还写些什么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任何人都要以其谦虚的姿态来学习和添加自己的内涵与修养。当自己写出一篇自认完美的文字时,看见了欣然热情的评论就沾沾自喜,如果有人抨击或指出缺点,变脸比翻书还快,真的是伤了其颜面,千万别伤了其筋骨,脸比什么都重要。也忘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那句名言了。

华罗庚说过:虚伪的谦虚,仅能搏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柏格森说过: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可往往深思的应该是写文人还是读文的人呢?不容置疑,没有正确的心态没有用于接受批评的求知心怎么可以成为典范,怎么可以配作文人这样雅致的称谓?而后只能自说自话留下一些残章断页的文章聊慰余生吧!

自负的文人往往屡见不鲜,自恋与自负时刻占据着自己的内心,实际那不是骄傲,真正的体现出的却是自卑在作祟。博古论今真正的文人会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不会茫然的把自己的自负放着首位。而是循序渐进不断的完善自己,而达到最高的境界,而如今的文化圣地曙光已经黯然,光彩的是那些虚荣和自负的掌声在耳边不时的响起,久久不能平息。只想柔弱的问一句,文人,你的自负伤害了谁?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人的自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