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化课堂:你当像鸟看见你的山

今天继续《认识图形》,回眸课堂学习,至少有如下两个环节,有因为体现儿童化所以被激动的感觉。

环节之一:你认识它吗?

昨天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今天继续学习。第一个环节便是认一认这些立体图形。

师: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你们都认识它们了吗?

生:认识!

师:真的吗?

生:真的!

师:那我们来试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快报出它们的名字。

说完,我把装有立体图形的袋子藏到身后,立时,一双双小眼睛全部都看向我,不,应该说是射向我,因为都想知道我在身后拿出的将是哪个立体图形。

按兵不动,用目光巡视全班,那一刻教室里真正安静到连一根针掉下地都能听到。

手缓缓从身后袋子里取出一个球:“准备好了吗?我要请它出来喽!”

已经没有人应答,此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看和猜—会是什么呢?看表情,仿佛能听到一个个在思考的声音。

当球被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时,毫无疑问换来了异口同声,而且在空气中还能感受和捕捉到那么一丝丝的,如释负重

相比期待谜底揭晓的专注和紧张,这时,报出名字已然很放松。一个简单的环节,带着孩子们经历心境的起伏,感受情绪的变化,需要,值得,所以激动!

环节之二:你最喜欢谁?

《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识记图形以外,还要求能够掌握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经过科学的幼小衔接,孩子们已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有基本了解,所以,再到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就可以从初次认识过渡到阶段检验了。那么,怎么检验呢?一套练习,当然不是。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四种立体图形。他们当中,你最喜欢谁呢?

卢在横:我最喜欢正方体。因为它可以往上摞,摞很高,而且是四四方方的。

师:表扬卢在横!因为他不仅说出最喜欢谁,还说清楚了为什么喜欢。谁再像他这样,说一说?

朱余墨:我喜欢长方体。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也可以往上搭很高。

刘铭朔:我喜欢圆柱。因为桥柱子就是圆柱。

贾雨屹:我喜欢球。因为球可以滚来滚去。

王思远:我喜欢圆柱。因为圆柱不仅可以像球那样滚来滚去,而且还可以像正方体和长方体那样搭起来,搭很高!

王思远的喜欢,尤其全面,不仅立足自身,还有与其他图形的对比,俨然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对知己知彼的活学活用。

通过说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借助表达自己的喜好,说出了这几种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全班39人,在这个环节,未举手,表示不想与全班交流的仅有个位数。

这个环节之后,我又出示了一道选择题,帮助孩子们来通过解决问题再次巩固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题目如下图所示:


韩翊看到题目,第一个口答:是圆柱。为什么是圆柱呢?韩翊说,因为它两边还往上去,不可能是球。它下面是圆的,不可能是正方体和长方体。这是什么样的分析方法?是的,正是排除法,而且这里的排除恰恰建立在孩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的特征正确理解以及掌握的基础之上。

这两个环节,并不复杂,几乎很少师说生听,更多的还是生说师听。不过,当课堂悄然发生这样的变化时,作为老师的兴奋之情也溢于言表,于是便有如上的文字。虽然,还没有达到对着每一个人教,但至少,已经不是完完全全,甚至也不是比较多的把一个班仅当做一个人在教

今天中午收到新一期《新校长》,篇首寄语为《重建生态:你当像鸟看见你的山》。第一段即是—人生和教育的征途,我们应该“看着路走”,还是“看着山走”?是“条件反射”,还是“奔赴挑战”?这个种在人性里的哲学命题,拷问着学校教育的时代选择,关联着学习成长的全部历程。

我们需要看见生命的个体意义,重新定义幸福和成功,才能真实理解学生成长的基因与“脉象”:兴趣、经历、敏感点、可能性。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看见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和属于他人的各种山—是的,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就能接受任何一种学习。

所以,我们大家,包括所有对孩子未来有期许的人,都当像鸟,看见—一座座山。图书管理员来问我被我借阅的期刊,我很高兴,因为我的办公桌不是这些期刊的终点,我正需要有一个人就像如此这般经常提醒我、催促我,把阅读当做必修,在阅读中汲取力量。

“童化课堂”是我们的个性追求,其实,更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所以,这篇《童化课堂:你当像鸟看见你的山》,分享给大家,并与大家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化课堂:你当像鸟看见你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