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呐喊》


这幅作品不仅人物鬼魅,它整体呈现的效果更加奇特。完全是一部影视作品。明明是一幅画,怎么成了影视作品?今天我们来一起解密。

在19世纪90年代欧洲开始盛行“新思潮”。处在这样思想变革的大环境中,画家的流派也变得越来越多。蒙克所带领的表现主义异军突起占据了重要席位。因此他也影响了之后的马蒂斯和毕加索。

Tips:表现主义白话文解释就是艺术家忽略所描绘的对象,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大多用来表达内心的恐惧。

 

 

◆ ◆ ◆  ◆ 


可为什么他的画就与别人不同呢


经过一番查找终于找到了原因,他家庭有遗传性精神病史,导致他在成长阶段的就经历了许多痛苦的事情。包括妈妈和姐姐都在他很小的时候因肺结核而死去,并且还亲眼目睹了姐姐的死亡。这对他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他自己也在1908年精神分裂,后来经过治疗有所好转。(非凡的经历,造就了他痛苦而非凡的一生)


知道了背景,现在我们来聊聊它为什么是一部影视作品。

我们都知道影视作品有两个主要的元素构成。1.连续性的画面 2.与之相对应的声音


首先我们来看画面,天空,远山,河流,船只,桥梁,行人这些名词放进画面中,我只能想象出是在平淡无奇的画面,即使加进情绪也只是宁静与悠闲。可这火红的天,幽蓝的水,深棕的地,碧绿的树...虽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但在他的笔下一切却变得那么的不同。


红色代表着希望,可这像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妖艳的让人绝望

绿色代表着生命,可这墨绿的树黑色的山,像是吞噬了生命一般,看不到一丝生机。

宁静的河水也由蓝色的线条使之变得狂躁奔腾

桥像利刃一般,剖出了空间。使得这些可怕的景象与之分离开来。

可空间能够分离,但恐怖的情绪却会如影随形。

所以我们的主人公站在这看不到来处,望不了尽头的桥上表现出一副惊恐万分的状态,好像双手再用力一点他的头颅也会随之崩坏。站在原地不知是走是停,不知来处,不晓去处。甚至忘记身在何处。身后的人也离自己好远,感觉自己被全世界抛弃,独处在一片混沌当中不知所措。“导演”将主角关在屏幕里,永远逃脱不了。


其次我们来听声音,扭动的天空,奔流的河水充满着动荡感。

一柄斜插在画面中的利刃,使得画面更加破碎

好似周遭的环境发出原始的怒吼,这声音充满着粗犷,带着强烈的节奏影响着主人公。让他不由地发出刺耳尖叫,刺激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真可谓是绘声绘色。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介概括夸张的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带给我们一场视听盛宴。不得不由衷地赞叹,他是个非凡的“导演”。


(这作品一共有四个版本)


下面来看下我们这位“导演”其他作品


◆ ◆ ◆  ◆ 


标志转型表现主义代表作——《卡尔约翰街的夜晚》


表现女孩经历初次月经时的恐惧——《春情/青春期》


他少有充满希望的作品——《太阳》

这幅作品是在他精神分裂好转后所作。一改往日的绝望与痛苦。初升的太阳极尽它的光热,照耀着世界。有种向死而生的态度。


他曾说


在跃动的生命中我疾走,

可终究的返回岸的那头——那是我命中注定的路,

我不想走也得走。


我战战兢兢怕摔跟头,

遂又扑向生的绿洲却还得返回岸那头,

因为那是我命中注定的路。


——《蒙克的私人笔记》



Tips:当初人们普遍认为红色的天空是为了表示绝望而故意选用的颜色,可有调查表明当初蒙克看到的场景可能是真实发生的。1883年,印尼火山爆发,破碎的尘埃被阳光衍射,导致远在欧洲和美国都能看到火红的天空和夕阳。


这也侧面证明了蒙克只画事物真实的色彩。


我认为他之所以受追捧除了他高超的技法,惊艳的配色和慷慨的捐赠自己毕生作品给政府的人格魅力外,深深抓住人们的是他画里关于死亡,绝望,恐惧,不安等这些不良情绪。

生命的过程总有磕磕绊绊,所以他的画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感谢阅读,

愿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仍坚持不放弃。


因为明天的太阳真的很耀眼。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德华.蒙克——《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