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书评 ——相信积累的力量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书评

——相信积累的力量

2019年的第一本书,读的是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初版完成于2009年。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有三:一是,开年生活里即经历了一些不愉快,久未读书的我,决定从书中解惑,亦从书中重拾力量。二是,正因为一段时间的读书中断,再拿起书,如果选择稍有“难度”的,很可能的结果是半途而废。于是选了这本自以为没啥难度的书,不过是讲个人时间管理的么——初印象——而真正让我接着读下去,而未弃的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写在前面的话。阅读说明是这么说的:这本书不是讲时间管理的哦,别把我归类在这档里。这本书可不是心灵鸡汤呵,不要还没翻书就一脸鄙夷。这本书亦不是关于成功学的书,嗯,与其说是教人成功,不若说是教人怎么成长。这本书也不是讲各种大道理的,一脸说教的样子可不讨喜哈。最后,这仍旧不是本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咦,真真吊足了人胃口。

前言介绍这本书最初是作者的网志,初衷是分享给自己的学生,用来答疑解惑的。后来集结成册,公开出版。令作者没想到的是,销量大好。与此同时,因为是由网志集结后稍作改动,有结构松散,逻辑难以自恰之嫌。读罢此书,个人感受是:作者挺实在的,至少字里行间的文字,让我觉得,很真诚。

这本书核心,私以为是: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应该管理的恰应是我们自身。养成正确的思考方式,朝着现实的目标方向,依靠心智的力量,获得一定的积累,而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时间会给你有所回馈。正向反馈会给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心,而反向反馈也让我们得以不断校正步伐和调整方向。接下来按照书的结构顺序,顺次分享几点个人比较喜欢或是有所触动的观点。

成功只是一个里程碑,成长才是持续性的终极目标。记录过程,才能观察轨迹,得出规律与总结。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依然不是。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那如何积累呢?

认识大脑——何为元认知能力?何为心智?人类将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称作“元认知能力”。“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当固有思维模式系形成之时,也就是局限性的开始。所以,我们要成为大脑的主人,而非反过来;我们要掌控思维,积累心智。

认清现实——现实是一切的基础。我们要根据现有现实做出改变。速成绝无可能——我们要脚踏实地;交换才是硬道理——我们应该学会利用现有资源去置换需要的;完美永不存在——先做成,再完善;未知永远存在——前路未知,我们会焦虑迷茫?不怕,人人如此。学会与未知共存,在未知中前进。一个好的建议是:先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然后不断头脑风暴,依靠自己的积累慢慢解决。

侯世达法则,也称双倍时间法则,三倍时间法则,是指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接到一个任务时我们要预估其属性——是我们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事件日志——李敖的事件日志: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奇特的一生》)基于过程,更加详尽。好处:可以练习感知时间,确保我们达成真实现实可行的目标。

做计划与废计划——所谓做计划: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一个做的参照:已经有人做到了。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所谓废计划:废的原因一是目标简单不必做计划,二是初始阶段没能力制定合理可行之计划。一个废的方法: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

及时行动——去做的最好时间是现在:制订常规流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制作清单列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既需要任务列表,也需要核对列表,有始有终;并行主动任务——把自己的大脑打造成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即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但其有个重要前提——执行者足够了解这两个任务,且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主动头脑预演——任务复杂时,借助纸笔,辅助预演。

以上。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积累的力量,新的一年,希望我们离理想中的自己更近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书评 ——相信积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