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沙县小吃火遍全球,离不开这个“铁哥们儿”的助力

“很多人都躲出去了。没办法,咱也‘跑路’吧!”

1992年2月的一天,福建沙县人邓世奇,做出了这一生中最无奈,后来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决定。

在一种叫做“标会”的民间融资中,邓世奇被坑惨了,他和老婆走投无路,只能选择跑路。

夫妻俩从鹰厦铁路沙县火车站,乘坐绿皮火车来到厦门,支起两个煤球炉、撑起一块塑料布,摆地摊、卖小吃。

世间事,往往就是那么峰回路转。

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邓世奇的小吃摊摇身一变,成了“金凤凰”,拥有140多家连锁加盟店,早在2013年就实现年产值一个多亿了。

于是,邓世奇,成了极具传奇色彩的小吃领军人。

沙县人不以沙小而不为。他们如草籽般撒向全国各地,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让小吃如粒粒金沙,处处闪耀金光,汇聚成火遍全球的小吃“霸业”,也成就了自己的财富与梦想。

沙县人走南闯北,逐梦前行,离不开铁路这个“铁哥们儿”的助力。

01 鹰厦铁路激活小吃“活化石”

沙县,东邻南平、西接三明,宛如璀璨明珠,镶嵌在福建省中部。闽江有条沙溪支流,从武夷山脉款款而来,在永安拐弯,流经沙县,直抵南平。

沙县,因沙成县。千百年前,沙溪河水将沙子收编、聚集,慷慨地馈赠给这片土地。先民逐水而来,发现此地宜居,遂停止跋涉,聚族而居。因以沙为源,就取名沙村,后来衍化、升级为沙县。

沙县小吃源远流长,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

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使得沙县的交通更加便捷。嘹亮的汽笛声,激活了沙县小吃这块“活化石”。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大批沙县人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激励下,开始了致富的奋斗。

那是一个沸腾的年代。他们手持扁担,一头挑着坛坛罐罐,一头挑着花生酱、辣椒酱等配料,心里装着“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梦想,挤上一趟趟充满希望的绿皮火车,去往一个个陌生的城市。

沙县人花上几百元,在路边搭个小棚子,置办几个煤球炉、支上两口钢精锅,就卖起了扁肉、拌面和茶叶蛋这“老三样”。

“讲究”一些的店面,会在门口挂一个简陋招牌,歪歪扭扭写着: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

1992年年底,在沙县老家务农的张绍椿刚满20岁,年收入只有5000来块钱。

听说去外地做小吃的很多乡亲“发了财”,正在半山坡种田的他,一阵风似地跑回家,对父母说:“我也要去干小吃!”

他坐火车来到了厦门。每天忙忙碌碌10多个小时,晚上一数钱:“哇塞,400多块!”兴奋得数了一遍又一遍。

1995年,已经富起来的张绍椿,回老家盖起了新房子。

90年代沙县火车站铁路人在作业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彼时,崔健的《一无所有》响彻大街小巷,城市里聚集了大量打工者、生意人,他们对拌面、扁肉等一“吃”即合,从此与沙县小吃相互“供养”、滋润。

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沙县小吃店,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说出接头暗语般的“小一套”“大一套”(一般是指拌面、扁肉、蒸饺或拌青菜,份量大的叫大一套,反之则为小一套)或“四大金刚”(通常指拌面、扁肉、蒸饺、炖罐)的时候,属于沙县小吃的时代降临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沙县人“走出去”,沙县火车站也变得日益热闹、繁忙,在高峰时,每天会有十多趟客车停靠。

沙县火车站是个三等站。“以前很小,也很简陋,站房是木头瓦片房,候车室里只有几条木头长凳。站前小广场是一片泥巴地,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在铁路边长大的成进福回忆道。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既是沙县人走出去的唯一通道,也是沙县小吃原料运输的“黄金走廊”。

沙县人挑着花生酱、料酒、熬制炖罐汤用的中草药等,登上绿皮火车,前往全国各地开疆拓土。

站小人多,拥挤是必然的。特别是每年春节过后,站台上黑压压到处是旅客,铁路职工加班加点,经常忙碌到凌晨一两点,几乎人人都是“每逢春运瘦几斤”。

提起坐火车,年近六旬的罗永明回忆道:“火车一停下,大家就拼命挤,不挤是上不了车的。整个车厢里除了人挤人,就是锅碗瓢盆和酱料,那时候坐火车非常辛苦!”

虽然很辛苦,可是那又怎样?

依旧,挡不住沙县人对“过上好日子”的渴望。

1998年,沙县夏茂镇长阜村村民陈桂清和她的丈夫,一起坐火车来到省城福州。从2000年开始,他们二人就北上浙江杭州,继续做小吃。

时光荏苒,岁月奔逝。20多年过去了,两口子的打拼换来了“稳稳的幸福”。

02 动车成为沙县人致富的“加速器”

这是一个告别的年代。

2013年9月26日,在沙县人不舍的目光中,运营了半个多世纪的沙县火车站关停客运。

这也是一个“拥抱”的年代。

就在同一天,昌福铁路开通。

从此,沙县开始拥抱“动车时代”。

2018年12月29日,南龙铁路的开通运营,使沙县纵身跃入“高铁时代”。

2013年12月7日,动车开通后的第一个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开幕,包括动车“千人畅游沙县”在内,四大类16项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吃货”,开幕当天就有3万多人涌入沙县,纷纷品尝起美味小吃。 

“经常说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炖罐是‘水泥’,让咱们盖起了高楼大厦。今天我加一句:动车是咱们沙县人致富的加速器!”在旅游文化节上,有位小吃摊主热腾腾的一番话,赢得了万千热烈的掌声。

在昌福铁路开通初期的时候,李贤锦仍然和往常一样,每晚九点打烊,然而,他却没有想到,经常会遇到慕名前来的游客。

于是,他决定每天推迟打烊一个小时。

就是这一小时,让小吃店每天的营业额增加了好几百元!彼时,李贤锦们还没有意识到:动车带来的“出行革命”,会让沙县小吃迎来了狂飙突进的黄金时代!

李贤锦是沙县小吃界的“扛把子”。他的店面,按照沙县小吃集团连锁店的规格装修,有着统一的新商标和广告语。不同的是,右下角标注着一行字:沙县李记001号。

李贤锦每年都要去全国各地推介小吃。以前一提出门儿他就头疼,如今出门儿已经成了“碎碎的事”。比如去北京,他过去要将食材先运往长乐机场;现在只要花20分钟到三明北站,就可以直达北京,方便了许多。

与李贤锦类似,1974年出生的张万江,也是动车开行的受益者。

张万江是沙县夏茂镇俞邦村的村民。忆起儿时物资匮乏的生活,他的眉头拧在一起:“就一个字,苦!”

自90年代初期,村民纷纷乘火车外出开小吃店,走时大包小裹,满身寒酸。几年后却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他们盖房的盖房,买车的买车,给留守沙县的乡亲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致富课”。

张万江三兄弟看得十分眼热,东借西凑一万多元,坐着火车来到福州,开了间小吃店。

“那段日子刻骨铭心!”张万江说。小吃店半夜收摊后,三兄弟在店门口打水冲凉,之后以桌为床、躺下就睡。

好在耕耘就有收获。辛辛苦苦几年下来,三兄弟的小吃店风生水起。

2009年,福建省首条快速铁路——温福铁路开通运营,福州与温州之间原本4到5个小时的车程,缩短为不到1.5个小时。

于是,两座城市从“远亲”变成“近邻”,同时,也给小吃事业注入了新动力。

张万江三兄弟,也把店面开到了温州。

生意做起来之后,张万江在村里建了一幢三层楼的楼房,很快又在城里买了大房子。

动车,成为他穿梭各城市间的“宝马”,也成了他小吃生意扶摇直上的强大“加速器”。

生意的红火,生活的巨变,张万江用“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来形容:“没有铁路助力,就很难有我们三兄弟今天的好日子!”他感慨地说。

03 “稻草”变成“金包银”

“金包银”,是沙县的一款传统小吃,用炸好的油豆腐包裹馅料制成,因表皮金黄脆爽,内里白嫩柔滑,颇像黄金包裹着白银,所以取名为“金包银”,后来引申为“发财”的意思。

沙县小吃曾经只是“一根稻草”,是小县城的人躲债、山区百姓致富的“稻草”。如今,却在“铁哥们儿”的助力下走四方、闯九州,获得市场青睐,它就摇身一变成为了“金包银”。

在八闽大地的崇山峻岭中,南龙铁路五跨鹰厦线,两条铁路几乎并行:一条是曾经的唯一出省通道,另一条是如今环省动车线的最后一段。在那山水之间,相互呼应,时代的如椽巨笔,好似在八闽大地上画了一个圈,娓娓向世人道来着闽道的变迁。

闽道的变迁,其实也是闽人的福音。

多年来,吴木根在上海经营沙县小吃店。为了保证食品的风味和质量,他经常需要在沙县、上海两头奔波。

昌福铁路开通后,吴木根从三明北站到武汉、南平等地转车,虽然时间上缩短了,但连续转车还是经常把他折腾得筋疲力尽。

特别是有时候,转车时间仅有10多分钟,他扛着沉甸甸的小吃配料,从这个站台飞奔到那个站台,好不容易赶上车时,往往累得汗流满面,曾经好几次蹲在地上喘不过气来,差点虚脱。

以前坐绿皮火车既辛苦又费时间,所以吴木根好几年都难得回一趟家。后来有了直通上海的动车,他就开始“加速度”了。每一次,他早上从沙县出发,只需短短四个半小时,就可以抵达上海吃午饭。给各店铺配送完原料之后,如果抓紧点时间,还能回到沙县做小吃、睡觉。

“过去囤压的原料和现金,现在都盘活了!”吴木根说。

随着昌福、南龙两条铁路的相继开通,三明北站成为全省四大交通枢纽之一,动车开行实现“公交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站点设置也更加便民。

沙县在外的六万多名小吃业主,绝大多数乘坐动车来来去去,昔日因为交通不便而导致外出多年不能回家的心酸,早已成为历史。

如今沙县人的出行,越来越“任性”:在手机APP上买好票,就能“打动的”回家;距离近的可以当晚赶回去,下动车后接着做小吃,也不会觉得很辛苦。

动车之于沙县的好处,不仅在于“走出去”,还在于“引进来”。动车在拉动沙县小吃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旅游、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沙县小吃业主的微信群和朋友圈里,有一首歌火了起来:

辛辛苦苦

做小吃肯打拼

就不用愁兜儿里没钱

大声说去过年

坐动车坐飞机

买好房买好车

沙县侠实在高兴!

随着动车的开行越来越密、速度越来越快,我相信全国甚至全世界,会有更多的食客,对沙县小吃“口服心服”,也会有更多的“沙县侠”,坐动车坐飞机,买好房买好车……

你可能感兴趣的:(30多年来,沙县小吃火遍全球,离不开这个“铁哥们儿”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