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idea?如何创造现象级产品?

文 沁蓝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弹性思维。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话题?

现在的职场中,对于创新创造的要求越来越高,冗长而无聊的会议越来越多,而有一小部分人总是能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idea,比如乔布斯、黄峥。

在商业的竞争中,升级换代越来越快,获客成本也越来越高,却总有一些现象级的产品火到令人发指,比如iPhone、抖音。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不到?
为什么现象级产品都是别家的?
那些特别有创意的点子是如何想出来的?

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弹性思维

应对变革需要弹性思维

变革无处不在,机遇瞬息万变。

应对变革,需要我们从稳定区和舒适区中跳出来,看到问题与机遇,主动拥抱和适应变化。

我以前工作的一个乡镇有6个村,其中有一个村基础设施最差,也最穷,但经过5~6年的发展,反而成为这6个村中最好的、最富有的,为什么?

就是因为带头人具有弹性思维,他看到“原来底子差,政策东风少”的机遇,那就是群众都非常渴望变化,甚至愿意出钱出力,只要能够改变脏乱差穷的面貌,原来的短板可以化为今日的优势。

所以,他带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筹资筹款建设家乡的伟大变革,让这个最落后的小乡村成为最美丽的幸福村。

弹性思维能够让我们化危为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人的成长同样如此,乱世多出英雄,实战才出成绩,好的将军都是打出来的。

能力挽狂澜于危局、以少胜多战强者的人都是拥有弹性思维的人,才能想出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奇谋,比如楚汉之争时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赤壁之战中的火烧曹营等。

拥有弹性思维的人,往往都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

没有好奇便不会有各种工具的迭代发明,没有质疑便不会有各种真理的不断更替。

从日心说到地心说,从万有引力到相对论到量子力学,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是对当时权威的质疑与反驳。

这告诉我们:真理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比如手机按键,相信用过诺基亚的人都知道,功能手机独霸天下的时候,谁都不曾想到有一天手机会没有按键,当乔布斯提出iPhone要把所有的按键都去掉的时候,是一片惊呼“这怎么可能!”

因为当时所有人都习惯了使用手机按键,从来没有谁会去想这些按键到底该不该存在。

比如超市,以前的小卖部都是店主替顾客拿东西再结账,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好的购物体验感,但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看到一群小猪整齐地躺在母猪身边吃奶,突然灵光一现认为买东西也一样,可以让顾客自己进店选商品,但当他回来提出这个想法时,老板认为他疯了,直接炒了鱿鱼。

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到处都是超市,自己进店购物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甚至都不用收银员,扫脸就可以直接结账了。

但所有这些今天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当时提出来时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

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能够很好的运用弹性思维,看到未来的可能。

那一般思考和利用弹性思维思考有何不同呢?

首先想先讲一个概念:脚本行为。

更通俗的讲叫做机器行为,就是输入一堆指令,然后输出相应的行为,就像很多动物拥有的一种本能反应,不需思考,不管变化,每次都是如此。

比如鹅,如果它的蛋从窝里滚出去了,它会用脖子把这个蛋拱回来,但科学家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当科学家半路把这个蛋从鹅身边拿走以后,鹅还是会继续沿着既定的路线,用脖子拱着已经不存在的蛋回到窝里。

这种行为就是脚本行为,好像一台机器一样,必须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

人其实也常常如此。

比如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刷牙,比如说拖地,都不需要思考,甚至可以让机器代替。

现在很多智能化产品,像扫地机器人、电动牙刷等,都是帮助解决人类脚本行为的产物。

但有些脚本行为是需要去克服的。

比如每当我经过零食柜时,都会不假思索地抓上一把杏仁,无论那一刻我究竟是不是真饿?

比如睡觉前,都会下意识地刷一刷手机,不管那些视频是不是真有意思。

那如何克服?

这个时候就需要弹性思维。

环境总在变化,预设脚本的信息处理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比如说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习惯需要改变,尤其是那些让自己变得更胖、更懒、更不健康的习惯,已经存在的脚本行为会让我们离健康与优秀越来越远。

如何发现这些不好的脚本行为?

运用:正念

什么叫正念呢?

它源自于佛教术语,但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理的疗法,用于提升人的觉察力和决策力。

正念就是去深入的观察,比如说很多成功的军事家都特别喜欢研究地图,像林彪有时候关起门来独自一人研究地图能够看好几天,很多成功企业家也是如此,一年总要设定一个时间段关起门来思考研究企业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正念,就是在深入的观察以后,才能够觉察到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被习惯和制度牵着鼻子走。

就像在打仗的时候,正念强大的人能随时随地的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因为他们对战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了解,细到每一个山包、每一条小溪。

那发现问题后,如何激发弹性思维做出改变呢?

在我们的脑袋里有两个半球,左脑输出具有确定性结果,右脑输出一些奇怪的想法。

左脑要避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种直觉思维,也就是快思维,喜欢把很多事情都简单化、程序化,成为一种不加思考的行为。

而右脑是一种慢思维,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弹性思维,能够让人产生奇特的想法,激发巨大的创造力。

比如说小孩子的弹性思维就比较强。看到什么都爱问,太阳为什么是圆的?而月亮为什么会有变化?

他们觉得看到的所有事情都很奇特,都想追问一个为什么。

想要激发弹性思维,就要像小孩子学习保持保持一颗好奇心。

这也是为什么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更有想象力,比如爱因斯坦到了晚年还像孩子一样,喜欢玩滑滑梯。

很多成功的公司起初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年轻人创立的,如微软、苹果、Facebook等等。

这些CEO在创立公司的时候都非常年轻,因为年轻人拥有更多的弹性思维,能够释放出更大的创造力。

弹性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不能用公式去推导出来,而是一种跳跃式思维,比如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到,他想的不是这个苹果好不好吃,而是万有引力。

年轻人更喜欢运用跳跃性思维,能把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

所以,激发弹性思维要学会保持年轻心态

我们经常被灌输一种零和博弈思维,非此即彼,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好像所有事情都是对立的。

但拥有弹性思维的人更倾向于多元整合,就像巴菲特的伙伴查理.芒格经常强调的“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你看什么都像钉子”,所以,他把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模型全部都装进脑袋,当面对问题时,就拥有很多种工具来让选择。

乔布斯在设计iphone系列产品时,把美学融入进去,在别人看不到地方也依然坚持美感,才能够创造出苹果的神话。

所以,激发弹性思维要搭建多元整合型思维模型。

还有一些办法,可以让我们拥有弹性思维。

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不要总是相信专家至上,权威至上,领导至上。

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人都有惯性思维,但不能总走老路,我们可以从逆向思维、跨界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不同角度来思考,比如我老是想着从a到b,那么可以尝试着反过来想一想怎么从b到a。

允许摩擦和争执,在一个团队里不要害怕听到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意见,因为那些是更好创意的来源。

尊重他人怪异的想法,不要认为这个想法听上去天马行空,或者觉得他提出来的概念和自己所讲的东西八竿子打不着,最终我们会发现很多重大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奇思妙想。

拥抱多种文化,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如果只有一种文化很容易陷入停滞,当引入一种新文化时,很可能发生鲶鱼效应,从而激发活力和创造力。

不要急于求成,当处理重大问题一时难以有最佳答案时,何不让自己微醺一会、神游一下,找一找灵感。不要把神经绷得太紧,如果我们老是去想一个事情把自己逼急了,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当我们休息会儿时,说不定灵光乍现,无心插柳柳成荫。

比如毛主席日理万机,但他仍然坚持登山和游泳,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

比如李白常常喝点酒,达到一种微醉的状态,创作的灵感会更好。

事实与科学证明,开心的状态比其他状态更有利于弹性思维的发挥。

弹性思维能赋予我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打破神经和心理方面的条条框框,跳出定式思维来看问题,从而达到多赢与共赢。

马上试一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idea?如何创造现象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