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同情》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同情正好有两个。 有些同情胆怯的感伤,其实只是内心的焦躁,看着别人的不幸,尽快逃脱,不受感动,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种同情不是对别人的痛苦产生共鸣,只是本能地抵抗,不接触自己的心。 另一种同情说到真正的同情,虽然没有感伤的颜色,但是具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很清楚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坚持不懈地与他人一起经历苦难,决心在没有力量之前,连力量都不能竭尽。”

在本书中,作者汉宁·里德也使用了很多报纸,追述了亚当·史密斯的感情逻辑和行动逻辑的区别,向同一代博爱主义者传达了警告。 高尚的体贴与援助受害者的具体行为没有联系,就只是“痛恨”。

本书德语版出版的2003年,作者敏锐地意识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道德感情起着不可逆的作用。 通过引用古典哲学家们关于道德有效范围的争论,作者将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文本与其背景一起展现在读者面前。

西方文明的人民相信自己有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 因为没有其他的东西,所以能够向他们表现自信。

作为散文集,本书的结构与哲学书中常见的系统论述方式不同,其重点集中在一些人物形象上。 这几个人物形象直接出现在关于18世纪道德的很多讨论中,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道德上所抱有的不安。 这包括狄德罗写的《残忍的思考者》,他为了保护自己而毁灭了一些人。 卢梭写道:“塞住耳朵的哲学家”,他连帮助窗外被杀的人的意思都没有。 另外,亚当·史密斯虚构的“富有人性的伦敦人”,给远在中国地震中去世的人们带来了冲击,觉得自己和不幸的时候,忘记了一瞬间的关怀和仁爱的哲学。

本书的主人公们,是人类道德向普遍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作用。 他们被视为同时代道德哲学的挑衅者,反馈了发现和征服时代出现的混乱。

迪拉写的《残忍的思考者》当他知道这个世界会带来灾难时,他说:“我知道自己给人们带来恐怖和混乱,但是我不幸,别人不幸,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路可走。 谁也不要因为这种讨厌的爱好而责备我,我不禁想。人啊,我想问问你们当中是否有人在生死的边缘,不受惩罚,不知道,牺牲了大部分人类,坚信不想夺回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说:“我是公正诚实的,如果为了我的幸福,要求我破坏所有妨碍我的人的生命,不管是谁,都要破坏我的生命,如果他也受到同样的妨碍,这个推论是合理的要求,我也同意,我要牺牲给别人

狄德罗试图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自私思想。 迪德罗认为没有任何感情可以对抗自己的欲望。没有任何良知和警惕,没有自然的声音,鼓励人们实现他人的利益。 自然的真实声音是指,在卢梭理解的自然状态中,本来对自保的心存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但是在狄德罗的理解中,这个声音传达的只不过是人类自私的欲望。

卢梭曾经写道:“遮住耳朵的哲学家”。 “只有全社会的危险,才能搅乱哲学家的梦想,把他拖下床。 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他的床下杀死他的同伴,他只要为自己把双手藏在耳朵里稍微辩解一下,就能本能地停止对他心中发生的受害者的同情。

卢梭认为,按捺着耳朵的哲学家过分深思熟虑,杀死了他的怜悯,抑制了他拯救床下可怜的人的自然冲动。 深思熟虑,使他的善意和温柔能够复盖全人类,但使他赋予表示的能力退化了。 我们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在必须对具体的对手负有义务的时候,推或推。 ’他说

我们设置了能够亲身感受到共鸣的人的范围,比平等复盖的人数少。 民主时代,人们似乎表面上关心全人类,但实际上只关心自己的同胞。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处安放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