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婴家中游泳溺亡,孩子安全谁保障?问4个问题帮你练就火眼金睛

11月2日湖南株洲,刚满月的女婴在外婆和妈妈的看护下,在家里带脖圈游泳。孩子爸爸回家发现孩子脸色苍白、不哭不动,这才察觉出异常,把孩子紧急送往医院,却还是因为缺氧时间过长不幸离世。

我怀孕的时候,也曾经看到过大量介绍婴幼儿游泳好处的文章。婴幼儿游泳能促进婴幼儿心肺功能的发育,更有不少人说孩子天生就是游泳高手。这些文章的作者,有婴幼儿游泳机构,也有育儿自媒体。当然,也有一些医生大V科普婴幼儿戴颈圈游泳的危害。

image

现在的信息渠道如此丰富,信息推送如此精准,要获取育儿信息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可这些信息是否真的能经得起推敲呢?

十月怀胎,一招分娩,看着身旁的小生命,每个妈妈都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去爱他,保护他。妈妈们学习育儿知识,竭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只为了让这个小生命健康长大。

可铺天盖地的信息炸弹,你一言我一语,这个说游泳好,那个说推拿好,可对孩子好的,妈妈们就一定要听,一定要照做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好东西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更何况是好是坏尚没有定论的东西。就拿人们日常吃的鸡蛋牛奶来说,它们很有营养,对身体有好处,仍然有不少人鸡蛋或牛奶过敏,吃了就会有不良反应。

所以说,在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妈妈们要学会甄别。

image

1. 信息来源是哪里?

这些育儿方法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说这些话?是他的亲身经历,他的研究成果,还是他能获得某些利益?分清信息来源,能帮你过滤掉一半以上的信息。

就拿婴幼儿游泳来说,专业第三方人员,比如医生的科普,就比婴幼儿游泳机构的科普可信度高。特别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人们往往会夸大好处,而忽略风险。

就比如,你去母婴店给1岁的孩子买玩具,孩子想买小颗粒的积木。母婴店的人会说,你家孩子真聪明,这么小就喜欢玩积木。她不会提醒你,1岁的孩子还处于“万物皆可吃”的状态,小颗粒玩具风险太高,最好不要让孩子玩。

这也提醒我们,在听到看到什么信息之后,要条件反射般地追问一句,这是谁说的,搞清楚信息的出身,更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image

2. 他凭什么让我相信?

即使发言的人是专家,是亲身经历者,那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吗?其他专家怎么说?他的哪些经历,会让这些话更有说服力?

就拿孩子打疫苗来说,我不止听一个人说过,我朋友是医生,他说能不打的疫苗都不打。可你的朋友是什么医生呢?三甲大医院的儿科医生,还是偏远地区的赤脚医生?他专注的是哪个领域,对儿科,对免疫医学是否了解?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朋友这个医生”的权威性。

image

3.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想把孩子养成什么样子?你采纳别人建议的目的是什么?是有确凿证据的强身健体,还是无脑跟风,没了解前因后果?

我成为妈妈这些年来的体会是,专家也好,大V也好,除了涉及疾病和安全的,其他的育儿建议都不是金科玉律,妈妈都要结合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听。

带孩子去上游泳课,经常会遇到一个同样学游泳的小女孩,她每节课都在哭,撕心裂肺地哭,还会哭着喊“妈妈救我”。她妈妈就坐在旁边看着,说她邻居家的孩子也是这样,哭几次课就好了。

这种身边人的例子真的适合所有人吗?我至少旁观了小女孩10节课,都是哭嚎着上完的。别说学游泳,她能泡在游泳池里就算好的了。

我不知道女孩的妈妈到底是怎么想的,她让女孩来学游泳,又是为了什么?孩子哭着挣扎一小时,确实挺耗费体力,只是这样能强身健体吗?

image

4. 孩子是否适合?

同样是哭着上游泳课,邻居家孩子哭过几次就好好上课了,但这种哭的模式,就一定适合自家孩子吗?女孩的哭声,不是撒娇,也不是威胁妈妈,她是真的害怕。

当我们选择一种育儿方法,要用到自家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是这种方法是否适合孩子。简单来说,有的孩子喜欢玩乐高,妈妈用“做完作业再玩乐高”的方法,鼓励孩子早点做作业。有的孩子就不喜欢乐高,把拼乐高当成一种负担,如果妈妈仍然用“做完作业玩乐高”的方法,只怕孩子会主动做作业到半夜了。

image

人人都可以是育儿专家,能讲出的道理,说出的办法,估计讲上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条件。别人用着特别管用的,到自己孩子身上可能就水土不服。

妈妈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妈妈要练就火眼金睛,从庞杂的信息中甄别出好的科学的信息,再把这些信息做适当改变,调整成适合自家孩子的,这才是育儿的正确打开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婴家中游泳溺亡,孩子安全谁保障?问4个问题帮你练就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