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篇:投资中的阿尔法和贝塔收益谁更重要?

金融领域的行话中经常会听到什么阿尔法、贝塔,还有伽马之类的,在币圈,也经常能听到很多大咖的嘴里都是这样的词儿,那么这个阿尔法(α)和贝塔(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拿股票基金来举例:

(图片摘自雪球)

上图中总回报由市场回报+超额回报组成,市场回报就按字面理解,即市场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像沪深300指数这类,它基本跟着大盘走的,那么它的收益就近似于市场回报。

而超额回报也就是我们说的阿尔法(α),是需要能力来取得的收益,比如很多基金产品都是背后的基金经理经过无数调研筛选出来的,那么这里取得超过市场回报的收益称为α。

那贝塔(β)呢,有个公式:

这个看着很头大,就不仔细掰扯了,大概的意思是评判基金与市场相关性的一个比值,市场的贝塔值是1,贝塔值越大也表明该基金相对于市场的波动越大。(所以很多地方也直接把市场回报理解为贝塔收益)

那么,这里换一个更通俗更形象的例子:

一个人在行驶中的火车上走的时候,他的速度等于他对于火车的相对速度加上火车本身的速度。贝塔就是这列火车本身的速度,阿尔法就是人在火车上相对于火车行走的速度。

由上我们就清楚了,在我们的投资回报中,有阿尔法(α)和贝塔(β)部分,获取阿尔法(α)需要付出一些努力,而获得贝塔(β)是被动的,谁更好呢,或者说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谁更重要呢?

在证券领域已经有一个现成的实例:巴菲特的“十年赌约”

在2005年,巴菲特提出以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被动基金)PK任何一名职业投资人选择的至少5只对冲基金,以10年为期限,看看谁的收益更高,赌注50万美金。

直到2008年才有人站了出来,来自普罗蒂杰公司(Protégé Partners)的投资经理泰德·西德斯(Ted Seides)。

巴神希望证明一件事:“由专业人员进行的主动投资管理,在多年的时间内表现会落后于选择被动投资的业余人员。”

在2017年年底,赌局答案揭晓,巴菲特选择的S&P500 10年以平均年化收益7.1%跑赢, 而泰德·西德斯选择的5支主动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是2.2%。

这个赌局的背后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值得好好思考的点:

  1. 对风险资产的理解不同

大多数对冲基金(也是很多交易者的想法)将现金视为资产,而将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统统视为获取现金的工具。而巴菲特被动基金投资的逻辑截然相反,将股票视为资产,将现金、期权等视为获取股权的工具。

由此,大部分交易者会显而易见的认为持有股票有波动性,那也是有风险,但按巴菲特的理解,长期来看,股票就可能是一种低风险甚至无风险资产,“(长期)持有股票空头头寸”才有极大的风险。

  1. 对长期的理解

在赌局最初的十四个月当中,标普500指数基金损失了50%。直到2012年,巴菲特选定的标普500指数才开始领先,之后双方差距拉大。

所以,如果你是看长期选手,一项投资前面两三年的表现,看淡一些,同时至少要坚持三五年,因为那时贝塔收益才可能开始见效果,此后把其他努力做交易的选手甩得远远的。

  1. 主动基金跑不过被动基金的可能因素

(1) 基金经理没有做到“风险共担”,他是拿工资的,投资收益的好坏不和他的收入完全挂钩,即便给了错误策略也未必能受到相应的惩罚。

(2) 交易费用成本,比如很多对冲基金都需要程序化高频交易,时间拉长到十年,这中间产生的成本不可忽视,也一定程度压缩了主动基金最终的收益。

其实投资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你说巴菲特这个赌局,似乎说明了被动基金的优势,那有没有人取得阿尔法超额收益呢?

肯定有,只是:

  1. 观察的时间可能不够,和币圈的道理一样,每个月赚翻倍的人不少,但能保持每年50%收益的恐怕屈指可数。

  2. 真正成功的能长期获取阿尔法收益的人太少了,几百万交易者中可能就几十个。

说回到币圈,可以想想你究竟是能赚到阿尔法收益,还是更适合赚贝塔收益,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但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其实绝大部分人都适合躺着赚这个贝塔。

其实你看下币圈这几年这些大佬也能明白吧,从13年过来的,有几个是走交易大师这条路活下来的,多半还是因为早年持有了大量的币持有到今天吧。

另外就是好好想想上面提到的三点,好了,今天就到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5篇:投资中的阿尔法和贝塔收益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