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

火柴社这个名字来源于一部电视剧里的情节,很多年前我看过张黎的《中国往事》,讲的是民国初期因国家动荡、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对每个人的影响和改变。其中男二号(朱雨晨)长期生活在父权家庭的淫威中,回国后他创办了家造火柴的工厂,他为改变传统,适应新社会与之奋斗不息....,这个场境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火柴社的名字利益于此。

我们总要为自己做点什么事情,我们总要在这个时代为自己留下点什么,证明我来过,证明我们为此真正奋斗过。

火柴社社群从创办到现在已有大半年,最近一段时间很冷淡,而那些口水群看似很热闹,但实则没有多少价值。因为没有分享的交流,只是口水聊天和相互吐槽。这是个分享的时代,在任何社交平台上,与他人(更多的人)分享想法、看法、感受和情绪到行为的机会,会越来越普遍。这将越来越是个普通人的世界,专家会越来越没有地位。吊丝是可以逆袭的。只要你乐于分享,乐于参与,乐于交流.....就会有成长。

我们火柴社有很多次的活动在还没有开始就提前结束,也有许多次的失败,从中总结到一点就是:只有分享的方法而没有分享的动机,这样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分享的动机,确切地说是让我们为彼此创造机会的机会。用一句老话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一个新的模式(社群)创造一种价值,靠的并不是提前的计划和规划,也不是一些跨越式的发展,而是不断试错的机会,从不断的错误中寻找关键问题,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会。
【在这里用一个很小的例子来说明,时机的重要性。第一个社交网络平台不是2004年兴起的facebook,而是1996年上线的6degrees。6degrees没有成功不是它的技术不好,而是1996年的人们对于网络社交还很陌生,我们现在可以称之为消费(使用)习惯问题】

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一切要从小做起,慢慢来。如果很多人在使用某种新产品或服务,就可以知道它有多么的红火;但如果只有很少人在使用的时候,它就很难创造将来。是的,只有在大规模下才能运行起未来的发展壮大,只注重大规模成功和创造未来的人,在现实中往往很容易忽略小的和此时此刻的小成功的重要性,积少成多,点滴的小成就将带来大的成为,通往将来的大这是必经之路,也是火柴社一直在走的路。

火柴社从最开始几十人到现在的六百多人,多意味着不同,大意味着疏远。在社交场合中,这种不同在集群中存在矛盾和悖论。一个小团队人人紧密相连,一但大,这种紧密性就消失了。不是参与者变观众,就是各自成立自己的小圈子文化,重叠相加。

如果我们允许并鼓励这种小圈子的产生呢?一个大群分出若干小群,兴趣结盟,爱好搭伙,不定期让小圈子的人回到大群来分享、交流、展示呢?

以群体的形式尝试新事物,是迄今为止也是将来对社会化媒体最为意义深远的利用。

一个群体应该被当成个体的集合还是单一的群体来认识?心理治疗师威尔弗雷德.比昂的回答是这样的:“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无可救药地同时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从本质上讲,人类即是单独的个体,也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

所有的社群内部都存在情绪化因素,大部分对一个事物的看法、聊天中的观点都存在着情绪化,也正是这些情绪使大部分人聚集到一起,但作为个体和群体之间,如果没有情感上的投入,许多群体又经不起一点点真正的挑战。很多时候又导致群体行动能力的消弱。这种特征的群称之为“基本群”,沉浸于最基本的欲望之中,群体社(成员)员没有能力追求任何高级的目标,而且常常回避问题,躲避目标——火柴社已差不多沦为这种群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个有共同目标的群体必须保证自己的高效率,否则就失去了这个社群存在的意义;同时必须要保证成员具有某种满足感,否则社员就失去了留在这个组织内的理由了。我们想要创造实际价值,就必须进行自我监管。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和提高,变的更有执行力,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有趣味,个人有更意愿分享一切,我们必须进行自我监管,设立更高的目标。

未来是湿的,我们彼此的联系只会越来越紧密,所以我们应该做出改变适应未来。我想,我们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