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瑞谈艾国的“俯远法”

艾国的这种“俯远法”画法,风格的创造,从他的观察角度上来说,我认为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视角领域,一种新的审美课题和审美体验。

——龙瑞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宋·郭熙《林泉高致》

“自山上而观山下,谓之俯远。”

——艾国《论俯远法》

谈艾国的“俯远法”课题

——文/龙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

中国画家从古到今因生活在平视里的习惯中,在常规视角绘画中逐渐形成了各种风格,这些风格大多都把物象画成正面看过去,平视过去的,表现出最大众的视角。山上山下,山上房子是正面看,山底下的房子也正面看,也有点俯视的成分。它从透视的角度来说是散点透视,从图像来说是平面构成,中国画本身也有点平面构成。平面构成以后它就没有立体交叉的那个透视了,甚至连大小都变化不大,而观察角度进行了转换。特殊的时候,我们在地上站着是平视,站在山顶上才是俯视,在飞机上也都是俯视,它是从视角上变了,观察方向变了,在这个方面,艾国进行了尝试和研究。

我觉得从上面往下看,产生了人对事物观察的一个新的感官感受,确实在当代来说对人的视觉是一个比较新的体验,有些审美确实在高空才能发现。如有些地方象云南大理古城,古城高处山上往山下看,房顶特别好看,错错落落,有的还旋转跟蛇扭动一样,它形成了那种动势。由上而下看南方梯田,水田,也能找到很多平面或低处看不到的美,梯田的那种旋律,构成的那种肌理,包括田野,树林,山脉,城市建筑从高处往下看,那种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甚至飞机飞到相当一定高度,包括宇航员看地球,那就是俯视,标准的俯视。有些物象不俯视就看不到,比如地球,纯俯视你才能把地球整体的这个形态看清楚,如果飞得不够高的的话,你看的就是一条弧线。这种视角还可以往远了延伸,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多少年以后,有些物象就要从特定角度才能发现。

中国绘画是有个度的,比如说画画很少有人去画个地球,不管画国画的还是油画的都少,也不好看。俯视也不必要强调画太大的视角,有时候还想画人,想画车,画房子,不露一些侧面的东西容易让观者误解,不知你画的是什么。大的方面来谈,那只是局部,表现这些东西应注意取舍,也许正因为你不要这些东西了,你看见更大的视野了,甚至都带有大的肌理组成,抽象性的美。

后印象派塞尚,他的画对西方现代主义形成很大的影响,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之父。他多少年来喜欢传统风景,再现人的常规视线,再现人看自然的翻版,就是说我看这棵大树是这样,我把它画出来让观者感觉,一般的情况下大家跟我看见的是一样的。后来塞尚的伟大就是要从另外一种视线和角度,另外一种认识,另一种高度,来剖析研究自然,表现一种自然特质,找到一种新的艺术语言。他把所有自然界的东西总结成方块的,圆柱体的,三角体的,就是立体的来构成,这是其一。另外他特别注意所有拐角的东西,凡是拐角的线,垂直的引申线,这些线都带给视觉的一些变化。有些视角经验,比如说我们画石膏像就有一种明确的感觉,好像那个墙角一般。墙角受光面是亮,背光面是暗,但是它受光、背光交界的那个地方,暗显得特别暗,交界的那个亮的地方更亮,自然界并不是这样的,它该有多亮就多亮,这是人的那个视角看到的而产生的一种视线上的、视觉上的认识和感受,它里面是有内涵的。

艾国的这种画法,风格的创造,从他的观察角度上来说,我认为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视角领域,一种新的审美课题和审美体验。这种风格的形成或者说是一种视觉的变化,较以前人们常规视角的变化,它更达到了视线的一种转换。用这样一种视线来观察自然,通过它发现一种审美点,发展建构一种理论,这也是将来艺术实践中须不断完善的重要课题。

艾国

北京市人,1966年生

2015年清华美院书画艺术创作高研班艾国写生专项课程导师(主讲)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员、范扬博导工作室执行导师

2014年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执行导师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黑龙江省画院研究员

中国画俯远法课题创研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今日鉴藏美术馆艺术顾问

俯远法作品欣赏

空中看园林  100*50cm

空中看园林  局部

空中所见六渡  70*50cm

龙岩大峡谷  70*50cm

龙岩大峡谷局部

云梦山路  140*75cm

昔阳大峡谷  70*50cm

昔阳大峡谷局部

你可能感兴趣的:(龙瑞谈艾国的“俯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