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与新

鲁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也是一个追求新教育与新文化的人。他生活在一个被旧思想浸透的家庭里,从小就被旧文化影响着。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鲁迅记录了他儿时发生的种种事件,从侧面揭露并讽刺了旧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很好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风气所影响的人和事物。鲁迅在很多故事中都写出了自己作为一个孩子对旧思想、旧文化的厌恶、反感和对封建孝道的畏惧,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对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孩子的巨大影响。

在鲁迅小的时候,长妈妈就让小鲁迅养成了一些习惯,比如:吃福橘、早上第一句话说“恭喜”。他还教给鲁迅很多东西,让鲁迅觉得“繁琐之极”。鲁迅认为这一个个所谓的“民俗”、“习俗”都是“陋俗”。它们体现了以长妈妈为代表的一类人的落后的思想和她们对传承旧文化的急切的渴望。而小小的鲁迅早已经有了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和对旧文化的个人思考。

儿时的鲁迅和我们一样什么都不懂,当他看到《二十四孝图》里有关“孝道”的故事时,首先是敬佩,接着就想到自己。他也要做一个“孝子”。但渐渐地,那些不现实的故事,他对“孝道”产生了怀疑,也可以说是对自己能不能当一个“孝子”产生了怀疑。虽然现在我们知道为了达到让人“尽孝”的目的,那些故事里有很多夸大的成分,但换成我们,在小时候读到这样的一本书、再加上旧文化的影响,是不是也会有与小鲁迅相同的感受呢?《朝花夕拾》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封建家庭和旧思想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更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孩子一边要承受做“孝子”的压力,一边又发现自己很难做到的艰难处境吧!

《朝花夕拾》中另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关于阅读的。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开放家庭的孩子,我很幸运。因为我不用像鲁迅那样承受那么多压力,甚至连读什么书都被约束!鲁迅在书中说:“供给孩子们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比较很可怜!”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人们思想被局限在一个框架里,这个框架就是封建社会的旧文化。儿时的鲁迅没有选择书籍的自由,只能读诗、读经,每天写的、背的都一个样儿。也正是因此,鲁迅特别珍惜难得的书籍。

读完《朝花夕拾》我最大的疑惑还是:为什么鲁迅从小受旧文化的熏陶,最终却选择追求新文化、新思想、新社会了呢?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最终的答案也只是一种猜测:很可能是因为鲁迅感受到的旧文化的压力太大了,以至于他在接受旧文化影响的同时,内心便埋下了一个想要改变旧文化的种子。这颗种子在旧文化的压力下生根、发芽,等待合适的时机———许多追求新文化的人一个个站了出来,鲁迅也就站了出来,让心中的那颗种子长大。

鲁迅的《朝花夕拾》不仅揭露了封建社会旧思想的腐败和落后,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回顾历史的角度———从新旧文化两种不同的角度看历史。书中确实有很多我看不懂的地方,但在这个小小的“穿越之旅”中,我收获的不仅是对新旧两种文化的认识,在思维和思考上也有了一个新的高度:旧文化是怎么查生的?为什么会那么死板、无趣?人们为什么要放弃旧文化去拥抱一个未知的新世界?......许多问题,都是我看过《朝花夕拾》后开始思考的。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可能需要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慢慢体会、品味、思考。所以我心里很清楚:我是不会忘记鲁迅,也不会忘记《朝花夕拾》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旧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