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烟花三月下徽州

清闲的时候天气一直阴晴不定,在黟县县城呆了近一个月,哪也没去,等快要回家看老娘了,天气却转好,赶紧去了趟歙县。

从雄村开始沿新安江南岸一路往东。当天还是有雾,远眺有点模糊。下图是朱村附近,新安江支流之一的练江从歙县县城往南在这一带注入新安江,水域变得宽阔,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新安江。

一路是窄窄的村道,千回百转,点缀着不少村子。

路上收购鲜茶的茶商。

在瀹岭下村附近渡过南源口大桥,转到新安江北岸,看对岸瀹岭下村。瀹字读yue,不知道读音,字打不出,费了好大劲才查到,气死我了。还有歙县的歙字,黟县的黟字,那么生僻做么斯?分明是欺我没文化。

这是坑口附近,仔细看油菜花榭了很多,有的已结出了荚,再晚来几天恐怕连这也见不到了,到时精神损失可就大了。

对岸坑口乡,这里有个大回转,这一带没有跨江大桥,靠船来回摆渡。

沿江的县道很窄,两边种满琵琶树,沿路到处是卖琵琶膏的。

在深渡没有停歇,径直往北到了昌溪。昌溪是个旅游景点,没进去,还有附近的卖花鱼村,阳产都没去。走这条路不是为了看什么景点,而是想了解一下沿途真实的人文,追溯一下曾经走过的路,看油菜花是顺带的。

站在桥上望着昌源河的江心洲,想起七八年前,就是在这里扛着自行车踩着木板桥过河的,那个时候昌溪没有桥。

找回下面这张当年的照片。当时是深秋季节,水量比较小,要是春天非得脱鞋不可。

当年昌溪去石潭没有公路,就是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走的,照片的石板是新铺的,以前是原始粗矿的青石板,比现在的好看。

昌溪再过去是一大片油菜花地,中间有座亭子。

走近看翻新了,没有了石板路,亭子变得突兀。

下面这张是当年拍的,一条石板路穿过亭子向前延伸。大有“长亭外,古道边”的味道。

尝试着往前走了一段,石板路还在,当年茅草长的老高,把石板路都掩盖了,只能亦步亦趋摸索着前行,一两公里范围内见不到人影,周围是那么安静,只听见茅草蹭在身上发出哗啦啦的响声。

眼前这一幕是熟悉的。

下面是当年在同一地点拍的,当时不知往哪走,环顾四周,见河滩上有位村民路过,只好用双手合拢大声呼喊着问路,那情形真有点西北高原信天游的感觉,要唱兰花花或走西口,寂寞又苍凉,想想那次旅行还是很怀念的,比去什么景点都有意思。

然后过了这座老桥,一个人在桥上晃悠了好久。

终于上了石潭,这是我第一次去。其实,我知道石潭这个地方也是源于七八年前的那次旅行,当时没上去,是因为自己实在有点累了。

大概是2009年初,浙江摄影爱好者刘士斌来石潭采风,他用相机记录了石潭的山山水水和人文风情,这些照片后来迅速传播开来。

石潭这几年成了徽州有名的旅游打卡地。很多游客特别是女性喜欢到地里摆pose,并附上几句诗,发到动态里,博取几个赞,这个可以有,但不要糟蹋了油菜花地,村民不易,谁知餐中油,滴滴皆辛苦。

其实仔细看,不少村子都已经荒废了。这一带目测海拔大概在五百米左右。

私下以为,看油菜花,不在乎面积大小,但一定要选择地形起伏比较大才会拉开三维空间,再加上徽州人文景观的衬托,酷的很。一些平原地区油菜花面积比皖南大的多,但看上去四平八稳,总觉得少了一点野趣。

离开石潭到霞坑住了一晚,本准备继续往北去,想想还是算了,收拾收拾准备回去看老娘了。

整两个月没有更新简文,以后大概就是这节奏:每个月顶多发表一篇。因为要常离开皖南,一到那些大地方脑子就一片空白。

你可能感兴趣的:(歙县:烟花三月下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