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医院长大的人1-1(晚两小时)

        我83年10月降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哇哇落地到小学、初中、高中都与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本文主题《晚两小时》上小学时我家住在医院的职工宿舍六楼最里面的房子里,但是每天放学我都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直接回家,因为我的父亲每天都要加班至少两个小时,当我在医院的办公室把作业写完了,所以我的饭点比其他的孩子晚两个小时——八点半吃晚饭;也正因为这两个小时让我有了很多其他孩子没有的童年记忆。

故事1:开始

        现在网络资讯发达百度、谷歌、微信、知乎当你身体不适的时候,第一时间上网搜索你身体症状相似的病因,然后去药店买个药吃吃就好,除非久治不愈才会到医院寻求医生的专业意见,然而在我读小学的那个年代——1990年也就是传说中的90年代,互联网还没有诞生,资讯的流通非常闭塞没有百度没有Google更没有微信QQ,街上也没有那么多药店,一座城市几乎只有一间国字头的大药房,不能用医保因此价格不菲,几乎所有人生了病要治疗的唯一途径就是——拿着单位的医保证去医院或者单位卫生室作检查找医生处置后开药,因此医生这个职业被称为白衣天使既神秘又神圣,同时医生也是当时最忙碌的人。

        我父亲所在的医院——骨伤科研究所,顾名思义以专门治疗骨头的,因此每天医院里挤满了断手断脚的病人,咿咿呀呀的嚎叫声响彻医院,哪怕是深夜在爸爸的医生公寓都能清楚的听到,刚开始觉得这些人好可怜,久而久之我发现我听着这些声音能睡着,听不见反到睡不着,甚至于我写作业的灵感都来源于我父亲,作文比赛的奖状贴满我家墙壁,为何写的实在太感人了,因为那都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眼前的,比如:一个老奶奶带着爬墙头掉下来摔的不省人事的孩子跑进医院,大呼救命救救我孙子,见着穿白大褂的就跪下,说自己有钱有医保就是要救救她的孙子,医院的应急机制很快启动,护士随手摁下急救铃,实习医生像先赶到做些预诊,看看有没有生命危险需不需要急救,发现只是晕厥,在病历夹上写了两笔转头安慰家属去了,病人推进了我父亲的急诊室,我父亲拿过病例夹在仔细做一遍复查,询问家属事发原因经过结果,发生的时间,但是家属含含糊糊的回答,让人摸不着头脑,说几个字又开始哀求父亲,赶紧做点什么不要再问了,看着我都觉得搞笑,躺在那里的是你孙子,可他又说不了话,你不说事情经过,医生怎么去判断他伤到那里呢?真是搞笑,结果是我爸爸用一杯子冷水把这老奶奶的孙子泼醒了,顿时这老奶奶把我爸爸叫神医……,我爸爸说:“你孙子就是摔懵了,去做个脑部检查,再去找护士处理下伤口就回去吧!”那个奶奶说“就那么简单啊,那医生这要多少钱啊?能不能用医保啊?”父亲说:“这个你得问柜台,估计不贵几块钱,治病是我的工作,收费是他们的工作!”我在想:“哟,这老奶奶刚才说自己只要救孙子,现在救醒了开始担心钱了?”当然我的作文没这么写,我把我爸爸神话成各种急救手法都用上,老奶奶在旁边焦急等待,护士在旁安慰,儿子儿媳到医院还埋怨老奶奶,然后我父亲出来劝阻,……如武侠小说般的故事情节,就这样得了奖状,这文章落到我爸爸手里给我一通胖揍,说我歪曲事实,泄露病人隐私,但是得奖是好事……我这就一百个为什么!

下一个故事:声音(医院的声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在医院长大的人1-1(晚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