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底层的两百万种死法,这条旅游路线你敢走吗?

如果有个旅游团,在晚上带你参观凶杀案发生地,给你讲述案发时的情形,你愿意(敢)参加吗?

香港旅游团“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就是这样一个团。“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在 2016 年开始接待游客,到现在为止已经办过 50 多场。一条和箭厂最近发布的采访视频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团的存在。

“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这个名字来自当代美国冷硬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八百万种死法》。“八百万”指的是纽约市八百万市民,“八百万种死法”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独特的死法。

“光这个城市就有八百万个故事,”他拉长声音说,“你记得那个节目吗?几年前电视上播过。”

“我记得。”

“每次节目结束时,他们都说那句台词,’在这个城市里有八百万个故事。这只是其中之一’。”

“我记得。”

“八百万个故事,”他说,“你知道这城里有什么吗,这个他妈的城市的大粪池里有什么?有八百万种死法。”

“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带领游客在油麻地走 1.5 公里,向游客详细介绍十宗命案。自杀、他杀、情杀、兄弟相杀、意外……什么样的案件都有,但都不是能被人记住的那种。游客可能不会从这里听到震惊全港的大案,而是一些曾经在报纸角落里出现过的小案子。旅游团发起人陈可乐和陈玉峰对命案的选择有一套标准:

死者和凶手都是小市民,死了别人也不会察觉,没有人在意他们的死活。

最具代表性的案件便是 79 岁苦力车祸案:在网红打卡地油麻地警署前,79 岁的老伯被醉驾司机撞死。老伯在油麻地水果批发市场(果栏)做搬运工,事发前,他正推着一车橙子。汽车朝他开去,橙子散落一地。路过的人弯腰,往自己袋子里装橙子。

一时之间,路人的冷漠在网络引起了热议。一些网友说:“油麻地的人就是无情,连死人橙也要。”

也有人对为什么老伯这么大年纪还在干苦力感到好奇。一把年纪还在工作,这样的现象在香港并不少见。但是,老伯一早上要搬 44 箱水果,这样的工作量远远超出这个年龄的承受范围。有媒体报道,老伯住公屋,领社会援助金,被妻子逼着出来工作。

可能很多香港人已经完全不记得这个发生在 2016 年的小案,也忘记自己曾经在网上骂过这位老伯的妻子。“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解说员说出了这个故事被媒体和大众忽略的一面。案件发生后,老伯的妻子来到现场,边哭边说:“我一直都不同意让他出来工作,但是为了还在上学的孩子们,说什么他也要出来工作。”

油麻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会让发起人陈可乐和陈玉峰想到办这样一个旅游团?

说到香港,你可能不会最先想到油麻地

但你一定在港片里见过它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庙。油麻地曾经是渔民的聚集地,寄托渔民各种愿望的天后庙自然成为油麻地的中心,而离天后庙最近的就是庙街。每天傍晚,数百个地摊唤醒了整条庙街什么摊位都有,卖小商品的、给人画像的、玩套圈游戏的、算卦看相的、戏曲表演的……逛饿了可以来一碗正宗的煲仔饭、杂碎面,几个大排档不眠不休,开到凌晨。

你肯定在影视剧里感受过庙街的烟火气。电视剧版和电影版《新不了情》都是庙街爱情故事。正在庙街地摊上挑小饰品的女孩阿敏(袁咏仪 饰)突然病发,倒在摊子前。阿敏和阿杰(刘青云饰)的故事离结束已经不远。

电影《新不了情》刚开始不久,阿杰走过庙街,被算命先生拦下。不管那个时候算命先生算出了什么,这一场淳朴厚重的爱始终存在。

除了爱情故事,庙街也有喜剧,比如周星驰的《食神》就发生在庙街。

有人,有庙,有夜市的地方怎么能少了戏院。未来“寄托”在天后庙那里,而当下的快乐要在油麻地戏院里释放。油麻地戏院是香港唯一保存完好的战前戏院。60 年代,油麻地戏院专放邵氏电影,几乎场场爆满。在电影《旺角卡门》里,张学友饰演的小弟乌蝇就在戏院门口卖鱼蛋。

阿杰(刘德华饰)希望小弟乌蝇不要再冲动惹事,安心卖鱼蛋,一步一步做大,但乌蝇却觉得卖鱼蛋太掉面子。兄弟吵架的戏码上演,乌蝇扭头走掉。这时天空下起雨来,阿杰跑到戏院背后的油麻地果栏躲雨。

果栏也就是水果批发市场,是油麻地的标志之一。在香港,想要买最新鲜的水果必须来果栏。鼎盛时期,果栏有四百多户批发商;就算现在只剩 200 多户,但仍然承担着香港近八成的水果批发业务。

走进果栏,仿佛走入迷宫,拐来拐去,一个商铺接着一个商铺。再加上,水果堆里可以藏东西——果栏白天关门,凌晨两三点开始营业,这里被犯罪分子看中成为绝佳的犯罪地点。70 年代的果栏案刚开始只涉及贩毒,往后调查,牵扯出警察集体贪污的事情,轰动整个香港。

如此,果栏、庙街一带也就成了人们口中的不法之地,小孩不能靠近,很多黑帮电影选择在这里拍摄。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港片圣地——油麻地警署。

电影《黑社会》《古惑仔》《半支烟》《无间道》《夺命金》,港剧《谈判专家》《陀枪师姐》中都有出现的这栋蓝灰色、爱德华式三层小洋楼,就是油麻地警署。超高颜值和靠近庙街、果栏的地理位置,让油麻地警署成为各位阿 sir 和黑帮老大的出道地。

五十年前的油麻地比现在的尖沙咀还热闹

以前的城市想要发达,多半靠交通,油麻地也是这样。油麻地曾经是九龙半岛最热闹的地区之一。

刚开始,渔民只是在油麻地晒麻缆,后来慢慢地,开始在这里居住。由于木制渔船在修理的时候需要用桐油,所以这里出现了很多卖桐油的商店。“油麻地”这个名字就包含了麻缆和桐油这两件渔船必需品。

六、七十年代是油麻地的黄金时期。那个时候,油麻地是九龙半岛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商业和娱乐中心。到油麻地走一圈,各种招牌闪得人眼花缭乱,戏院、电影院、录像厅、歌厅、小吃店一个接着一个。

后来,香港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交通。油麻地便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变成了一个被人遗忘在角落的地方。

八十年代以后,油麻地成了香港这座大都市里的“小镇”。老一辈的人留在这里按照以前的方式过着生活;年轻人拼命逃离这个地方,在中环写字楼里工作,拒绝继承上一辈的小作坊。油麻地成了最有港味、最具香港情怀的地方。所以,油麻地被港片锁定,成为影视剧中香港故事的发生地。

“我宁愿做一次英雄,也不愿做一辈子狗熊”——《旺角卡门》乌蝇的至理名言。这句话带些江湖义气,有点不服命运的意思,或许可以作为油麻地黄金时期的注脚。

但其实,就算繁华时期的油麻地也和财富扯不上什么关系。渔民、果栏搬运工、地摊小商贩、大排档老板挣的都是辛苦钱。果栏商铺的老板算是油麻地最有钱的人群,但做水果生意再挣钱也比不上中环做金融的。庙街夜市又被叫做平民嘉年华,卖得都是物美价廉的“义乌式”小商品。油麻地的繁华,更多的是一种市民的热闹。

油麻地的现状,两万种死法

如今的油麻地出现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破旧、传统行业后继无人等问题。相对便宜的租金和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从南亚来到香港讨生活的移民,他们能够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体力工作。“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里有几起案件都涉及这些人群。尽管香港社会并不会特别关注他们的死活,但这些外来的异乡人们也早已是油麻地的一员。

在果栏,水果腐烂是分分钟的事情。地产商在发展油麻地新区时,为了发挥昂贵土地的最大价值,新楼能盖多高就盖多高(130 米高),同时缩小楼与楼之间的距离。这种屏风楼把旧楼挡得严严实实的,旧楼里的居民生活在极度炎热中,而大部分旧楼里的冷气设施早已经坏掉。

所以,油麻地街上总是有一股类似腐烂的味道。就算尸体发出腐臭,居民也不会有所察觉。

老人跳楼自杀,下落过程中被挂住。整整一夜后,对面大厦的住户似乎看到了什么,报了警。这应该是“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里最让人心痛的一个案件。

很多勉强维持生活的油麻地居民会去果栏捡水果吃。在外人看来,捡死人橙似乎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但在这些人眼里,生存比捡的是什么样的水果更重要。

《八百种死法》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知道吗?我觉得纽约人就像那些兔子。我们住在这儿,为的是这城提供的一切——文化、工作机会,如此等等。当这座城市杀掉我们的朋友和邻居时,我们都背过脸不看。哦,有一或两天我们看这些消息,谈论谈论,然后就抛在脑后。不这样的话,我们就得做点什么,但我们做不了。否则我们就得搬家,但我们不想搬。我们就像那些兔子,是不是?

“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旅游团创始人不是想让人们记住那些无名的死者,而是想让活着的人思考不搬家的办法。

而活着的问题似乎都可以用《新不了情》里阿敏写给阿杰的话来回答: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港底层的两百万种死法,这条旅游路线你敢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