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号为何频出爆款?吸引流量的秘密武器不仅是方言

当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读书工作,家乡的口音渐渐被普通话所代替。有

人担忧,地方的特色语言将面临失传的危机。不过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尤其是过

去两年短视频的迅速发展,

从南到北,都涌现出大批以方言为特色的自媒体大号。在南岭以南,有位列新榜

500 强的粤语脱口秀节目“粤知一二”,有去年产出两篇点赞10w+的“蒲街坊”;

在辽阔的东北,有“酷酷的滕”“刘哔电影”等幽默风趣的短视频创作者;而在西

南地区,方言配音视频一直非常受欢迎。

这类内容到底有何优势,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商业模

式?

其实方言视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榜妹小时候就看过四川话、云南话配音

的《猫和老鼠》,当时这种恶搞方言配音就很流行,地方电视台上也能看到各种

方言节目。

当内容转向移动端,方言短视频成为地方自媒体的杀手锏。

当你听到视频里的人用家乡话

向你说着一些趣事,感觉像是在跟身边的朋友聊天一样。

“触摸重庆”的创始人周经纬告诉榜妹,方言短视频优势很明显,因为视频本身

就是针对特定用户打造,自带亲和力。传播目的和受众都很清晰,二次传播精准

度相当高,相对于图文来说,用户肯定更喜欢视频。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浓缩表现,不仅能引发本地居民的共鸣,对于在外地求学、工

作的人们,也能触及他们的思乡之情。

用大连话做脱口秀的“大连老湿王博文”说,思乡情结是他最初用方言创作的契

机之一。那时他离开家乡到广州读书,“

。”

他的视频中能看到很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在一期关于南方冬天到底有多冷的视

频中,他以一个到南方生活的北方人的视角,带来了丰富生动的吐槽。有微博用

户评论“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王博文和来自山东的王子涛的经历有些相似,都是从人人网语音相册开始尝试做

自媒体。王子涛给自己取的ID是“说方言的王子涛”,他说,因为从覆盖率的角

度来看,突出方言比突出地域更好。

这就要说到方言的局限性,虽然方言能够吸引精准的受众,但如果只有地域特

色,就隔绝了其他用户。比如有一个县级自媒体的运营者告诉榜妹,地方号在县

域范围内自带传播效应,但通常只是小范围传播,甚至有的地方一个县就有好几

种方言。

而在王子涛来看,方言短视频完全能做成全国性的,要看作品本身的趣味性。

。简单地说,会说本地方言的人非常多,但是

能用方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的人并不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短视频之所以能产生很多爆款,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大家

都爱段子,

。毕

竟方言只是一种载体,只有内容新颖、有趣才能持续吸引用户,甚至打破地域圈

层,获得向上成长的空间。

就像papi酱最初成名作是上海话+英语的系列视频,听不懂上海话的人比比皆是,

她的视频能爆红,是因为本身就非常有趣。

感受一下当年papi酱的语速

除此之外,

只要内容足够好玩,陌生的方言也能对用户产生吸引力,而且这种地域文化的差

异,反而能带来戏剧性和新鲜感。比如被东北喊麦发扬光大的“老铁”,如今南

方人也爱说,还有因为《中国有嘻哈》火起来的重庆话rap,洗了很多人的脑。

这些有趣的方言短视频,也可以成为通向一门陌生方言的桥梁。“粤知一二”团

队就表示,他们的视频不仅以粤语人群为受众,也是想要学习粤语的人的“教学

视频”,是人们了解粤语文化的“教材”。

最早的方言短视频是以配音的形式出现,因为制作简单,而且选择的影视作品都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容易产出反差的喜剧效果,实现病毒式传播。著名配音团

队“胥渡吧”就用方言配音的形式恶搞过童年回忆《还珠格格》和《西游记》。

方言配音的形式可谓经久不衰,在B站上可以看到四川话版的热门动画《干物妹小

埋》,还有近段时间突然火爆的《小猪佩奇》,出现了东北话、重庆话、上海

话、湖南话、新疆话等各种版本。@说方言的王子涛 做过几期山东话版的《小猪

佩奇》,在粉丝中反响不错。

比配音难度高一点的是旁白解说,视频创作者需要对影视作品加以个性化的解

读,而方言能使解说更加好玩,更具辨识度。比如东北口音的“刘哔电影”“刘

老师说电影”,自带几分诙谐。还有谷阿莫的“湾湾腔”,形成了他独特的视频

风格。

不过这类配音解说的方言视频,门槛比较低,

短视频团队都希望能打造出独有的IP,主要有两条路径:

比如脱口秀短视频“粤知一二”的主持人郭嘉峰,在粤语地区人气很高,这可能

得益于他之前是电视台主持人,口才与镜头感俱佳。而且团队成员也基本都是成

熟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在真人秀节目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粤知一二”还塑造出其他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是,这些演员还身

兼数职,比如节目中的“肥龙”其实是编剧之一,萌妹“猫猫”其实是节目导

演。

“大连老湿王博文”的杀手锏是“戏精”情景剧。浑身是戏的他,一个人就能对

着镜头演出一场大戏,不仅“性转”演绎出了王秀芬、臧婉婷等女性形象,最多

甚至分裂出 20 个人格……这些人物都有着浓浓的“海蛎子”味儿。

这种呈现形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王博文说,自己的作品其实经历了三次转变。

刚开始是在人人网上做语音,后来演变成了文字动画,直到一年前才进入表演元

素,完成了从段子到脱口秀、超短剧的过渡。如今他制作一个短视频,从选题到

发布大概需要 5 天时间。

“触摸重庆”则选择了动漫虚拟形象。 2015 年初,“触摸重庆”开始做方言配

音视频,那时候做的人还不多,吸粉效果很好,一期视频能带来7、 8 万的粉

丝。红利期过后,他们开始在方言短视频的基础上进行品牌化升级,从最初的影

视剧配音发展到如今拥有原创动画形象“触摸哥”“触摸妹”,将“重庆言

子”融入生活化的调侃中。据周经纬介绍,一个 4 分钟的动画视频,需要三个动

画师花五天时间制作。

这种加大成本、转变形式的战略升级背后,是短视频行业的激烈竞争。这些短视

频创作者虽然抓住了红利期,利用方言的特色快速圈粉,但随着更多竞争者加

入,每个地方都挤满了内容同质化的地方号,方言的优势逐渐降低。

另一方面,用户也开始产生审美疲劳,

关于短视频的变现,新榜曾总结过七种商业化途径,其中平台分成、广告、电商

是比较主流的方式。

由于方言短视频有比较强的地域性,特别是一些纯地方号,容易接到有地域属性

的广告投放,比如地方企业和餐饮等。

而偏全国性的内容,接的广告范围也更广。“大连老湿王博文”说,在广告变现

方面,模式已经很成熟,去年跟腾讯动漫、神州买卖车、苏宁等大品牌有过合

作。

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抱团取暖,也就是MCN的机构式运营。“大连老湿王博

文”和“说方言的王子涛”都签约了“何仙姑夫”背后的MCN贝壳视频。他们可以

全身心投入内容创作,而商业合作、变现等就交给机构来运作。

另一方面,MCN也在积极寻找优质的地域类短视频创作者。微博、抖音、快手等平

台上冒出的新秀,可能很快就会被某一MCN收入麾下。

“粤知一二”背后的川上传媒也属于国内短视频MCN的第一阵容,旗下拥有十几档

节目,每月产出短视频达 200 条左右。

据川上传媒陈一封介绍,他们的主要收益来自于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广告收益和

游戏分成、直播分成等,其他平台的流量补贴占比不高。

相比图文号,短视频简直是“操着担惊受怕的心,却赚着卖白菜的钱”,大多数

团队是在烧钱买梦想。不过,对于梦想的追求,虽然累,但有期望有盼头,很

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方号为何频出爆款?吸引流量的秘密武器不仅是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