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三章读书笔记

20世纪70年代Mary Main进行了“依恋研究中的第二次革命”,与第一次陌生情境实验相比,这次实验研究从人际间互动的外部世界转向心里表征的内在世界。

爱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支持鲍尔比对依恋的第一个贡献,即依恋是一种独特的,有生物基础的,同时也绝对是基本的一种行为/动机系统。

而Main关于依恋的纵向追踪研究则是支持了鲍尔比的第二个贡献,依恋系统功能中的个体差异,必然和个体对待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式”有关。

鲍尔比和内部工作模式:

鲍尔比认为,内化的客体关系和幻想是从儿童与真实的人际互动中产生的。他同样不愿意用静态的比拟物,如“意向”或“地图”来形容动态的,不停演变的表征世界,鲍尔比提出从婴儿早期开始,个体的依恋工作模型使得他或她能够认识和照看者之间一直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因此“知道”照看者下一步会做什么(工作模型既影响了期待,也影响了伴随期待所发生的行为,所以工作模型能够塑造互动,同样的,互动也塑造了工作模型),这也和皮亚杰的婴儿图式记忆不谋而合,婴儿与照看者重复的互动,使得婴儿获得了有关人际世界知识,这些知识以工作模型或图示的形式存储着。

重新将内部工作模型概念化:

Main用“表征过程无法直接观察”为研究起点创造了表中的人回家公务,使他能够看到以前也喜欢的东西。(成人依恋访谈,追踪依恋的纵向研究)

陌生情境正向追踪表明:母婴互动的不同模式,不仅必定会导致不同行为的发展,还会导致不同的表征性过程的发展。根据这个发现,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最初的依恋工作模型都是在我们最早的互动关系中铸造的。

成人依恋访谈:最初设计是为了出其不意获取潜意识,可以把它视为给illion系统提供情报访谈更多的关注过程和形式。

Main的研究有两点发现:第一,儿童在12个月大时,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和主要照顾他的一方父母一起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五年后儿童的内在世界的结构之间有相关性;第二,代及相关,即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和父母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之间相关。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安全型婴儿会成为安全型成人;回避型婴儿会成为冷漠型成人;矛盾型婴儿会成为迷恋型成人;混乱型婴儿会成为混乱型成人。

元认知:对思考的思考,对表征世界的表征

Main认识到只有安全型的个体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说具有单一的依恋“模型”,相反的,不安全型的个体,是被那些提供不了这样安全基地的父母养大的,这些父母是拒绝、无法预期或让人害怕的。

作为治疗师,要使我们的患者发生变化,我们自己对治疗关系中双方的元认知的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这种理解可以让我们能反思性的,而不是反射性地进行反应——也就是能够考虑感受、信念和意愿的复杂意义,而不是即可地、不加思索地接受他们的表面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三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