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自我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五

IMG_20181002_181849-01.jpeg

为什么说应该思维是对自己的暴政?

自我烦恼的背后是应该思维

例子:问与答背后的自我烦恼

问:我有一个重要的目标,不得不为此做一些自己也不那么愿意的事情,可是我的身体好像不听使唤,经常拖延,我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持续的动力去做这件事呢?

答:我可不能帮你出这个主意。你现在这样问我,好像是你身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压迫的自我,一个是无奈的自我,前面的一个在逼着后面的一个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无奈的自我是弱者,这会用偶尔拖延的办法,可是我通常是帮助弱者。

几乎所有自我烦恼的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的存在。上面这个问答中的“应该自我”,就是:“我应该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哪怕这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情。”

而当现实的自我和应该自我有差距时,就会有烦恼,有焦虑。

然而,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也许本身就是偏见。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

我们心里有太多的“应该”在告诉我们怎么做,然后,我们觉得:既然其他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去做。

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象别人期待的那个样子。

这些应该思维变成了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并最终取代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这就是应该思维最大的问题。

这样一来,社会规则,别人的期待,代替了每个人自发的行动,且不自知。所谓的努力,就更象一场表演,表演着自己在努力的状态。

在应该思维的胁迫下,努力逐渐变成了对努力的模仿。

应该思维导致非黑即白。 自然的真实的感情是非常复杂,也是自然流动的,有很多的灰色地带。

但是,按照应该思维,则只有应该还是不应该的选项,规则就变成了非黑即白。
一旦用理想化的规则来限定自己,判定自己,思维就变得僵固。会很难容忍自己的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

应该思维不仅妨碍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还固化了我们的思维。 心理学家霍尼(Karen Horney)说: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欢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

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他们会变得非常死板,会排斥自己心理跟这个“应该自我”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怎样才能跳出应该思维,逃脱这个暴政呢? 不复杂,找回我们的感觉。毕竟,感觉虽然模糊,但是它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应该的自我,这个自我不断告诉你该怎么做。另一个自我,却总是达不到应该的自我的要求,变成了无奈的自我。

很多时候,人总是混淆了两个自我,很容易把别人的期待、社会规范要求下的应该的自我,当成了自我。这就会让人混乱、无所适从。

试想,这个世界有有多少人活成了别人所期待的样子。甚至,是努力活在并且还达不到的别人对他的期待之中。

这种人生,是二手人生。甚至连二手都达不到,是伪二手人生。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把所谓的社会的规范,或是他人的期待,当做应当去做去完成的规范和要求,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去试图活成别人所期待的样子。这样,就形成了应该自我。

其实,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他自己所期望的人生吗?

也就更没有想过,这种别人的期待,他是真的喜欢吗?

殊不知,所谓的规范是否是在适用边界之内?是否明确?是否真正适合于你?答案或许还不一定。未经深入思考,以所谓的规范去要求自己,且与自我的真实感受发生冲突,就容易陷入矛盾与纠结,处于焦虑之中。

以所谓的别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形成别人所认为的自己。是一种更大的失败。因为这个所谓的“别人”众多,令你无所适从,再则,即使活出了别人的期待,丢掉了自己,也失去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的能力。

应该思维束缚下的自我,内心再不断地去适应外在的要求,而非自己的感觉。必然导致僵固的思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与野性。

一流的成功人士,都是追随自己的内心,才能迸发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而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既想活在真实的自我之中,又不自觉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别人的影响。这样就会有纠结,也会对于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本周去凯里、雷山呆了几天,见了很多好朋友。真山真水真性情,她(们)热情奔放,真诚纯朴,是真正活出了自己的人。

审视自己的头脑中的思维,是真实的自我的思维,还是外在的应该思维束缚了自己?

既然能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头脑中的应该思维。那么,就要能尽可能地有效识别,识别自己的情绪。在认识上区分出来。

而在行动上,要敢于追随自己的内心,勇于行动,在工作、生活、阅读、写作、健身等方面,继续持续地做,去折腾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

WechatIMG44.jpeg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自我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