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在讲校园霸凌,这本书在告诉我们如何可以在生活中“非暴力沟通”

这几天《少年的你》上映,大家谈起了校园霸凌,讨论激烈。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家庭冷暴力”。

1.

还记得一年前看到社交媒体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亲一句话,留美女博士跳楼自杀…中国式父母有多可怕》。

题目猛一看着有些危言耸听,但阅读量却着实惊人。

我打开文章,看到了这样的内容:

一位老艺术家去美国看读博士的女儿,不知为何两人争论起来。

女儿问了一句:“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她回了句:”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么?“

女儿一听,翻身就跳下阳台,没救回来……

世间本最亲近的两个人,因为一句话,阴阳双隔。

大洋彼岸的一场谈话,因为未能好好沟通,生死难聚。

故事让我们唏嘘不已,但让我震惊却也无奈的是,在这条微博下,有近万条留言,都在控诉来自父母的爱

“我感冒了,她就要在我发烧的时候一遍遍说:你看,我说什么来着,让你穿厚点,你就不听!你看,被我说中了吧?”

“我刚拿起手机查看信息,我妈就吼道:放假回来就知道看手机看手机!你的眼睛都长到手机里了!要是这样,干脆就别回来!”

“我是你妈,我说啥你都得听着,我说你不对,你就不对!!”

打着爱的旗号,却做着彼此伤害的事。

是啊,语言就像一把利器,现实生活中四处伤人,我们早已遍体鳞伤,甚至有人对此已经麻木。

这就是暴力呀!语言的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的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其实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这种创伤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我相信,这种情况,我遇到过,你也遇到过,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

2.

我们有爱,但说出来却总是争吵,会不会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我们听到明明对我们有帮助的批评,却下意识想去反击,是不是因为别人的说话方式掩盖了TA对我们的爱?

我们有时会觉得爱人不理解,会不会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呀?

问题很多,困扰大多数人。这到底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直到我读了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一次中东地区与沟通对话,我才明白:原来,有一种方式,是可以让彼此认真聆听、彼此尊重,并可以进行深入、平等的对话的。

因为在此次沟通中,马歇尔博士让一个原本对他极度抵触,甚至随时可能发生暴力的来自巴勒斯坦人的挑衅,变成了最终两人友善沟通,甚至到对方家做客的HAPPY ENDING!

是的,本期我们给大家介绍的书叫做《非暴力沟通》,简称NVC(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这本书曾经在6月底的时候组织大家线上阅读并讨论过,当时十几个人,聊了将近2小时。大家反馈特别好:因为大家开始去思考日常中自己是否也和别人进行过暴力沟通,是否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去和周围人友善的相处。

而且这本书也被很多企业当做必读刊物,让大员工日常沟通中既可以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能够尊重与倾听别人。不仅减少了冲突,还解决了问题。简直是“通向大同世界的一扇门”~

3.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非暴力沟通。是否不骂人,不说脏话,或者态度和善,就是非暴力了呢?

NO!

所谓的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包括“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谈话和聆听,能够让我们彼此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这种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

所以,在这里我们也特别强调,方式好学,但背后真正对对方的关心和爱则不易伪装。

或许有人会说,假如对方完全不懂这种方式,我们的对话质量也能提升吗?

是的,书中强调,只要信守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式,最终我们会影响和改变对方。毕竟,对话是双向的,即便不能完全改变,但也可以营造缓和的趋势。

我想看到这里,你一定很想知道这种方式到底是什么?

其实说出来也很简单,它的核心就是八字箴言: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虽然字我们都认识,但背后的含义可能我们一直都在误解。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一一解读。

4.

观察:请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实,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

看似简单,来,给大家几组对比,看看我们是否真的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观察。

A.“小明,你太没有纪律组织性了,总迟到!”(内心OS:真倒霉,迟到一次被你看到就这么说我!“

B.“小明,考勤记录显示,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3次了。”(有记录,貌似无话可说)

A.“我妈妈是全世界最棒的妈妈!”(内心OS:恩,其实我觉得我妈也是最棒的)

B.”我妈妈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给我做早餐。”(我也想要个这样的妈)

A.“你很少配合我工作!”(拜托,还不是因为我真的有事)

B.“我这学期组织了三次活动,你每次都说你不愿意参加。”((⊙o⊙)…,还真是)

以上的内容你如何解读呢?每一组的第一条其实都不是观察,而是我们每个人加入主观态度的评价。

不过这些话看着很熟悉吧?因为这其实也是我们最常表达的言辞。

但是,也正是这种带有主观情绪的评价,如果言过其实的话,别人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让TA在沟通初始,就被带入了情绪怪圈。

印度哲学家课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圣经中的耶稣说:Don‘t judge.

请试着下一次做出评价前,先说出你所观察出的真实现象。

5.

或许你会问,这件事明明我很生气,我哪有那么理智,只说现象,难道我来表达我的怒火都不可以吗?

可以表达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所讲到的第二要素”感受“。

这个词,其实大多数人平时也没正确使用过。

我来举几个例子,大家体会下。

一位学生说,室友将音响声音放的很大,他不能休息。当被询问当时感受时,这位同学表达“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

晚上文艺晚会表演,一位同学舞台上出现失误,台后他闷闷不乐,被问到什么感受,她说“我觉得我没弹好,我可能太紧张了。”

大家觉得这两个例子表达出来感受了吗?答案是:并没有!

第一个场景,他其实是生气、不满、愤怒。第二个场景,她会失落、郁闷、烦躁。

这才是感受。因为这会让对方了解到我们心中所想对我们情绪的表达,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顺畅。记得,今后面对一些事情,也请说出自己的感受。

恩,给大家留个小测试:以下哪句是感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写下序号哟~~)

1、我觉得你不爱我。

2、你要离开,我很难过。

3、你真可恶!

6.

好了,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然后就进行到第三要素:提出需要。

这是因为:感受的出现,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是否被满足,如果没有被满足,我们就会生气、郁闷、愤怒等负面情绪,加入被满足,我们就会开心、舒适、愉快、幸福。而当我们把需要说的越清楚,他人也就越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或许是因为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更以含蓄为美。不过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我们彼此花在对方、揣测心思的时间越来越少。

假如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在这里给大家提一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我感到……,是因为……”

试着对比下面的内容。

A.“你不来吃饭,真不开心。”(对方OS:让你少花钱,还不开心,真难伺候!“)

B.“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因为我想和你好好聊一聊。”

A.“你嗓门那么大,吓死人了!”(对方可能OS:以前我也这样,怎么这次你反应这么大?!)

B.“你嗓门那么大,我有些烦!我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学习。”

7.

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表达了我们的感受,并且说出了我们的需求。当经历过前面三个阶段,或许你会说,谈话气氛融洽,可以友好结束了吧?

先别着急,还有最后一步,即“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素:请求。这对我们每个人达成沟通的目的非常关键。

我们告诉别人,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看似简单,不过现实中很多人并不会正确来提出请求。看下面的例子:

1.老板应该给我提职加薪。

2.请大家马上回到座位上坐下来。

3.你去把房间整理干净。

发现了没?以上的“请求”像是命令,让人好生不舒服。

面对命令,大多数人会有抵抗心理,那么,请求就不太会被应许。

要记得: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建立联系,表达关心和爱。

8.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那么表明你对NVC这种方式还真的挺感兴趣。

除了作者提出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八字箴言以外,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倾听他人,并给出恰当的反馈,如何去表达我们的愤怒,去其妙伤害,去重获生活的热情,以及去表达对人、对世界的感激。

本书190页,值得细细品味与实践。而且书本最后也附加了“非暴力沟通模式”,强烈建议大家知晓、理解,掌握之后,可以时时运用在生活中。

让我们无论和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不要做一个“暴力”沟通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的你》在讲校园霸凌,这本书在告诉我们如何可以在生活中“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