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国内乱
公元前544年,郑国发生内乱。郑国为什么发生内乱呢?当时郑国在位的君主是郑简公,郑简公时年16岁,执政大臣叫子孔。
我们曾经讲过,当年晋国攻打齐灵公。郑国作为联军的一部分,也要派兵。于是郑简公和公孙趸就去参加联军了。将子孔留守国都,摄政。结果子孔竟然暗地通好楚国,引火烧身,希望借楚国的势力,夺取政权。结果楚国出兵了,郑国的大夫一方面加强戒备,控制子孔。一方面,坚壁清野,楚军无法攻克。楚国就退兵了,楚国退兵的时候,正赶上暴雨,楚军冻死者甚多。
(见,【老秦人的故事】35、固宮之变,1)
公元前544年,公孙趸逝世,郑国向晋国发出讣告。士匄接到这封讣告,向晋平公建言,认为公孙趸在攻秦之战中,劳苦功高。于是向周王请求,赐给他大路。
公孙趸一死不要紧,郑国人民恨透了子孔,发起了春秋时期郑国版”四五运动“,声讨子孔。
罪名有两条
其一、公元前563年,郑国发生五族之乱,子孔置之不理。(【老秦人的故事】33、悼公复霸,18)
其二、公元前555年,楚国攻打郑国,是子孔背后捣的鬼。
子孔也知道,自己得罪了太多人。于是每天出门,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侍卫,但是没有用。最后被郑国的子展、子西率兵攻打,成了两人刀下之鬼。子孔死后,家产、采邑全被两人瓜分。
随后,子展掌握了国政,子西处理政事,子产为郑卿。
这个子产,是郑国未来的政治新星,也是后面我们的主角。子产据说是法家的创始人之一。
为什么是之一呢?诸子百家除了儒家,墨家相对而言有明确的创始人。
法家和道家,说起来就很模糊了。
道家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老子,但是老子是谁?不知道,虽然《史记》记载是有鼻子有眼的,但是老子生平,老子名字,实际上一概不知。正如《史记》所说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留下的《道德经》(《道德经》和《老子》不是一个概念,《道德经》是历代注本的综合本,甚至充斥着唐代才有的语言习惯),也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人,也就是迟于孔子出生。
法家也是很模糊的一个概念,法家严格说来,没有创始人。但一般认为,大概在管仲时期,开始出现。在子产这个时期开始壮大。战国时期,达到巅峰。
2、子产骂晋
公元前551年,晋国让郑国人来晋国朝见。
子产回复说:我认为,郑国靠近晋国,晋国譬如草木,我国譬如草木所散发的气味,两者怎么能不一致呢?在没有朝见的时候,无一年不聘问,没有一次战争没有跟从。只有大国下达命令,我国毕恭毕敬地遵从。不敢大国政令没有一个标准,搞得同盟国非常困乏,意外的忧患屡次发生,没有一天不警惕,怎么敢忘掉自己的职责呢?大国如果安定我国,大概朝夕都会到晋国的朝廷朝见,还需要贵国的命令吗?如果不体恤我国的忧患,反而当成了借口。那么只怕,我国不能忍受大国的命令,而成为大国的仇敌了吧。我国害怕这样的后果,不敢忘记君王的命令。希望贵国也要考虑考虑。
我们说,晋悼公死后,晋国的外交政策就没有晋悼公在位时期那么温和,各国给晋国的保护费也是水涨船高。
特别是在士匄执政期间,士匄基本上算是忘记了父祖,谨小慎微的教导,做事情,只图利益。
我们讲,晋国之所以会造成,卿族势力强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封地做大。套用秦始皇后来的专制王朝,皇帝念兹在兹的,就是地方势力壮大。最后就是强干弱枝。地方势力做大也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地方势力做大,会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相对快速发展。但是经济越好,地方势力越大,最终一定危险皇权。
晋国就是如此,因为春秋时期,土地开始私有化。我们讲过,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基本上政府已经默认了土地私有。在中国古代生产力非常落后,并且商品经济十分底下的时候,土地私有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所以在晋国的卿族比实力,就有两个标准。
其一、在朝廷上,话语权有多大
其二、在地方上,封地有多大
有了地,啥都有了,人、地、生产力、钱,齐活儿。
所以,我们看固宮之变的时候,晋平公整个就是一个傀儡,什么都不能作主。
那么封地怎么弄呢?
晋国,有县,邑。县还可以置兵。这样一来,手里握有越多的县,自己的实力就越大。
所以,当年固宮之变的时候士匄笼络魏舒,提的条件是,如果站在我们这边,曲沃就是你的。
曲沃这块地本来是栾盈的,曲沃这块地多重要,毋庸置疑。但是最终没有控制在公室手里。
于是,士匄处心积虑的,就是搜罗县邑。
卿族这种行为,让晋国普通大夫也是敢怒不敢言,晋平公更是如同傀儡一样。
但是士匄没有感觉,自我感觉极其良好。
3、死而不朽
公元前549年,鲁国的叔孙豹,代表鲁君,来晋国国事访问。
士匄迎接他。席间,士匄就问起,说:古人说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啊。
叔孙豹没有回答。
士匄就吹嘘起,自己的祖先。说,我家的祖先,当年是陶唐氏(尧舜禹时期),后来是御龙氏(夏),后来是豕韦氏(商)、后来是唐氏和杜氏。后来我们就成为范氏。这就是不朽吧。
我们说,刘邦,据说他的身世就是范氏,于是在《汉书》记载
《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
在《新唐书》记载刘邦的身世,是这样的
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 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
叔孙豹听了他的一顿吹嘘以后,说:你这还不能叫不朽,只能叫世禄。鲁国有一位先大夫臧文仲,臧文仲虽然死了,但是人民还记着他,鲁国还照着他的言行行事,这是不朽。
然后说出了,一句名言,号称古代儒生乃至现在的知识分子的座右铭,
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古代儒生,两大理想,这是其一,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中国古代乃至现在,能做到这所谓三不朽,没有一位。
4、于晋一信
同年,子产给士匄写了一封信,写信的缘由,正如我们上文所说,晋国屡次索要贡品,一次比一次重。
信中说:
你治理晋国,诸侯们不闻美德,只看到沉重的贡赋。我听说,君子治理国君,不是在于利益,而在于美名。诸侯的财货倒是全在晋国,但是诸侯的同盟就会间隙,晋国就会受到损害。如果晋国受到损害,难道你自身的利益能够保全吗?到那个时候,还需要那么多财货吗?
美名和德行是国家的基础,有了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如果有德行,无论是近处人还是远处人,谁人不归心?你是希望别人喜爱你,还是在背后咒骂你,说你榨取了我来养活你呢?所以,利益多,并不一定是好事。
士匄读完这封信。士匄这个人,虽然一门心思就是榨取利益,但是这个人不傻,所以本着放长线钓大鱼的原则,主动减免了贡品的标准
这一次,郑简公也来到了晋国。郑简公来到晋国,也是为了贡品一事,还有一件事就是,他要攻打陈国。为什么呢?
他说:由于陈国依仗大国(楚国),屡次攻打我国,我国希望能够问罪陈国。
可是问题在于,春秋时期怎么一个乱字了得,至于以暴制暴吗?
在郑国人看来,至于。为什么呢?
陈国当年和楚国一起攻打郑国,陈国经过的土地,就是一场生态风暴,郑国基础设施全被陈国破坏了。郑国人就很不满,打就打嘛,把我家都拆了。
于是公元前548年,郑国出兵攻打陈国。
在攻打陈国之前,晋国也出兵。晋国出兵是为了齐国,再次报复齐国攻打晋国。当时崔杼刚刚杀了齐庄公,于是崔杼大行贿赂之举,可算把晋国送走了。
回到郑国这里,郑国子展、子产率领七百辆战车攻打陈国,夜晚突然袭击都城。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打仗,晚上是不打的,晚上啥都看不见,打谁啊?
郑国人这回不管,省得你,白天能够报告楚国,这就麻烦了。
陈国人被打的措手不及,都城就被攻破了。
陈哀公突然得知消息,第一个念头,跑。关键玩哪里跑?
陈哀公扶着他的太子,跑到墓地里。刚好遇到司马桓子,陈哀公就请求,他带一程。
司马桓子一挥马鞭,就跑了,留下来一句:我要去视察城池。
陈哀公那个气啊,都城都没了,你去视察哪个城池。没辙。
又等了一会,遇到了贾获,他正在驾着车,车里坐着自己的母亲和妻子。
贾获看到国君后,停下来,让妻子和母亲下来,把车子给了陈哀公。
陈哀公说:那不行啊,你母亲年纪这么大,要不让你母亲上来吧。
贾获说:不行,国君和妇人坐在一起,不吉利。
于是,他们一家人藏在墓地,陈哀公就带着太子跑了。
说回到郑国人,郑国攻进陈国以后,本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则,也没有肆意抢掠,还亲自看守着陈国的宫廷。
陈哀公得知郑国人这样的行为之后,明白了,郑国只是小小惩戒我们一下。自己认个怂,就没事了。
于是马上派人,拿着一批宝物,去见子展。
自己穿上丧服,让自己的手底下的人,一个个自我捆绑起来。子展进来,叩头,捧着酒杯进献。
子产,数了数人数,就出去了。然后郑国人在陈国的宗庙前,搞了一个道歉仪式,表示惊扰了陈国的神灵,这是不吉祥的。
然后把陈国官员逃跑时候遗留的公文、兵符全部物归原主,就撤军回国了。
5、郑国献捷
公元前548年,士匄终于离开了中军的岗位,由赵武接任。
赵武接任以后,下发命令
1、减轻诸侯的贡品。
2、尽量少打仗,最后不打仗。因为齐国崔氏刚刚上台,极其希望诸侯承认。楚国新任的令尹屈建跟赵武有私交。
这是好事吧。但是刚刚下发命令,郑国子产献捷,还一身戎装就过来了。赵武恶心大了,这是明着跟我唱对头戏啊。
况且,献捷这种事情,是征服了四夷才献捷,打自家兄弟,有什么可献的?
晋国人首先倒打一耙,他说,当年我们对于伐陈一事,并未表明态度,陈国也并没有大的过错。何故,郑国一意孤行伐陈呢?
子产微微一笑说:以前,周武王念及陈国祖先陈胡公满劳苦功高,于是许配给他,周武王的长女,并且封到了陈地,建立陈国。至今也要依赖着周王(意思就是说,要依赖着姬姓,郑国和晋国都是姬姓诸侯)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后来,陈桓公死后发生动乱,是我们郑国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他。结果陈国好像忘记了姬姓的功德,抛弃了姻亲之好,依仗着楚国人多势众,攻打我国。如果是这样,我国念及两国友好的份上,并不会把事情做绝。但是陈国,竟然毁坏我国的基础设施,使得民众生活困苦。
我国害怕,如果陈国还是这样目中无人,就会给姬姓诸侯带来羞耻,不得已才来惩罚一下陈国。陈国后来知道了过错,我们才来献捷的。
晋国人说:那你也是依仗大国之威,以大欺小,不符合新任领导的教导。
子产说:我们这不是以大欺小,有国家有过错,作为兄弟邻邦,也需要小小惩戒一番,怎么能说是以大欺小呢?况且,祖先的规矩是定好了土地,可是大国的土地,每年都有增加,说明大国每年都有征服其他小国,这怎么不说了呢?
晋国人说:那祖先有这样的规矩?献捷穿着戎装?
子产说:我们也是按照规矩办事情。当年晋文公城濮一战,献捷给天子,要我国先君郑文公穿着戎装,我们就如是做了。我们这回是不忘先君的教导而已。
晋国人傻了,辩不过他。于是如实向赵武禀报。赵武就答应了郑国的献捷。
同年,子展来到晋国,拜谢晋国接受了郑国的献捷。
子西再次攻打陈国,与陈国媾合。
孔子评价这件事情,说: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意思就是不仅要做得好,还有说得好。所以要谨慎地运用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