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世界读书日——还是要读书

写在世界读书日——还是要读书

一个大山的儿子,从巴东深山一步一步走向省城、走向京城、走向特区;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从小小的办事员一步一步成为镇长、成为县级市长、成为县委书记、最后辞去公职成为他自己;一个喜欢文学的青少年,一步一步考进湖北大学、考进清华大学、走进芝加哥大学……

这样的人生,虚幻得像长篇小说,可他却又真实地存在我们的现实中。

他是陈行甲!获得过“2015年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获得过习总书记的亲切会见,获得过“2017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称号”,获得过“2018年度中国公益人物”,获得过“2019年《我是常说家》全国总冠军”……

每一次转折,似乎都掺杂着幸运,细细品来,却只能用一句话去总结:那都是读书得来的结果。

读完他的书《在峡江的转弯处》后,到今天一直被他的故事所震撼着,比《浮生六记》多一记的小本头书,文笔并没有多么的优美,情节也没有多么的跌宕,却一次又一次的让我湿润了眼眶!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陈行甲用读书改变命运的情节,再一次占据了我的头脑,在当今“读书无用”的言论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证明着读书的价值,向更多穷人的孩子们传递着知识的力量。

若是写《在峡江的转弯处》的读后感,那他的每一“记”我都想写一篇读后感,但今日,却只想写一写关于“读书”的感想,也算是为“世界读书日”作一点点的宣传吧。

小学、中学、高中时期的陈行甲,一直品学兼优,当年顺利考上了湖北大学,跳出农门、端上了铁饭碗,从此不用再干“修地球”的苦力。这样的华丽转身,在很多农家子弟的心目中,已经算是成功。

可他偏偏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已成家、孩子已三岁、自己已经当了镇长后的陈行甲,却为了考取清华大学第一批公共管理硕士,而在工作之余挑灯夜读,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当年清华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只招30名学生,他硬是凭借自己的实力,挤进了清华的大门。

在清华学习的两年时间时,陈行甲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巨大,他的底子太薄,他面对全英文授课的现状,他只有在课余时间拼命补习,两年时间里,他报遍了新东方几乎所有适合他的课程。

在书中他写了一个在新东方学习的小插曲。在清华最后的一个学期里,他在新东方报名英文实习班稍晚了一点点,结果适合他的班级已经没有名额了,他索性就报了最顶级的“同声传译”班,结果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一个量级的。

关于那一个学期的英文实习,陈行甲在书中写道:这就好比一个人跑得不快,为了训练自己的跑步能力,把一个绳子一头拴在马后面,一头自己握在手中,让马拉着自己往前跑。可是没想到马跑得太快,刚开始后面的人还尽全力跟着跑,后来跟不上了,被马拉倒匍匐在地上了,可后面的人还是不松手,就这样被拉着在地上拖着往前,直到皮开肉绽满身是血仍不松手……终点终于到了,这时的心情就是自己还活着,不叫惨胜,而是惨结。

这样的学习经历,若是义务教育阶段“被逼”的话,倒也可以理解,没有选择嘛。可他那个时期并不是被逼的,他那个时期的英文已经补习得可以跟上清华的教学了,而且他在清华也即将毕业了,他的同学们都在为毕业的工作做准备,他却不肯松开拉着自己的那匹“同声传译”快马。

那个行为在当时,连陈行甲自己都觉得是一种无谓的付出,完全看不出“效益”。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用在陈行甲学“同声传译”这件事情上,再适合不过了。

陈行甲清华毕业后,选择了回到他的家乡巴东,大家本以为这个到清华镀金后又回到原点的人,以后就是一个“高官”,他自己也没想到还会有其它的学习机会。当湖北省在全省选拔30名干部公派出国留学时,全省符合条件的一共有3000多人,经过了四轮考试,最后一轮的考试,直接考的是英语专八试卷,而那一次陈行甲考的是第一名,顺利成章公派出国留学。

陈行甲在书中写道:对于我这种侥幸考进清华的人来说,清华就像一个华贵的母亲,而我只是一个褴褛的孩子。虽然母亲从不这么想,她温暖地爱着每个她所生的孩子,但是我总是在怕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母亲,辱没了母亲的门庭。所以,我一直用尽全力地奔跑。只有在奔跑的汗水中,我才不会怀疑自己的身世。

陈行甲是一个自卑的孩子,更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读书改变了他的基础命运,学习使他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若是没有多年的苦读,若是没有从未停歇的学习脚步,他无法完成一次又一次地华丽转身,无法面临反腐工作的巨大压力,更无法放手已获得的一切身份和物质……

陈行甲刚进清华学习时,清华的党委书记陈希老师所说:当有一天你离开清华,忘记了在课堂上学过的具体知识,这时学校留在你身上的,才是学校真正给你的东西。

每一次读书、每一个时期的学习,都会为人生留下某种影响。读书和学习,可以是一种手段,也可以是为了某一个目的,更可以是自己终身的追求。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主动读书、主动学习,都会学到知识、受到影响,那些东西,终将会在某一天给自己带来福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世界读书日——还是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