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流程四步曲
产品需求 ←→ 竞品分析 ←→ 设计需求 ←→ 设计执行
设计执行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不一定是执行的差,有可能是产品需求找的不对,导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花费了过多的精力。IDC设计研习社成立有三个月的时间了,目前也发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许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社群用户的需求上进行重新的审视。
今天在得到APP上看了一篇文章,叫做《四度空间法找到用户痛点》。我想我们研习社出现的很多问题,有可能就是在用户痛点这个层面分析得不够深刻,打造一个好的学习型社群,核心关键之一就是要了解用户的痛点。我过去认为,大家加QQ群或者微信群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希望通过交流来提升自己,那么这个是不是我分析错了用户需求呢?我想用文章介绍的方法,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个维度叫做本质需求。
大家加了这么多的群,到底的本质需求是什么呢?是为了和网友聊天交流,还是为了要学习和提升自己呢?如果仅仅是交流的话,交流的内容可以是五花八门的;如果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话,那么交流的内容范围势必是会相应缩小一些的。
一个群里面的人,各种各样的需求都有,有的人是为了和大家交流,至于能不能从社群里面提升和成长并不重要;有的人单纯是为了分享;有的人是为了学到东西提升自己。那么当需求不同的用户,处在同一个群里面的时候,自然会使得交流的范围不够集中。很多群里面,大部分时间是在闲聊天,真正深度交流很少。我们并不能够通过群内交流的方式,来让自己更快的成长和提升,顶多是多了一个信息获取渠道而已。
但仔细又一想,如果把讨论话题的范围缩小,让大家聚焦在某一点进行讨论的话,真的就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和成长吗?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就像课堂讨论一样,尽管很集中但效果不好。
以我个人而言,之所以在群里面交流,是因为身边的同事或者朋友很难交流到相同类型的问题,所以需要寻求网上的社群来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学生在群里面聊天,可能是更倾向于需要知道学习的方向和方法,以及学习的内容;还有在感到学习非常枯燥乏味的时候,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来缓解一下压力,结识一些新的朋友,这是社交层面的需求。
我发现很多群里面,如果在职设计师比较多,他们会更倾向于聊具体的技术和工作问题,这个时候有个别学生去讨论学习方法的时候,很难引起这些设计师的讨论。而在一个以学生为主的群里面,在职设计师也很难和大家产生深度交流,因为学生聊的内容他基本上不关心。到底在社群里面,“交流”是本质需求,还是“让自己得到成长与提升”是本质需求?如果二者都要兼顾,可能一个也满足不好,而这一点非常影响社群的产品形态。
第二个维度叫做多重拆解,也叫做宽度。
目前我们社群的用户主要是学生为主,大部分还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大三大四快要毕业的学生,相对会好一些。不同年级的学生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个时候首先要分析群里面的人集中在哪个年级段。
之前一直强调大家要建立设计思维和设计流程的意识,但却没有考虑到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专业课都没有开始上,听设计流程基本上就是云里雾里。
大一的同学是需要了解更多工业设计的概念和未来的就业范围;
大二的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了,需要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
大三的需要设计思维和设计流程,因为已经开始在做具体的项目了;
大四的同学会需要知道如何选择企业,以及未来如何发展和提升自己。
当不同年级的人需求差别这么大的时候,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满足整个社群的各种需求呢?谁的需求优先级会更高一些呢?谁的需求更容易解决一些呢?或许应该从更加容易解决的需求入手。之前聊太多设计思维与设计流程,是因为我认为它的重要程度最高,以至于把优先级也调到最高。但却忽略了建立思维和流程意识,其实是最难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即使你把优先级调高,也很难做好这件事情。
第三个维度叫仔细挖掘,就是细度。我们可以把用户的需求拆分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在每个分段里再去寻找,看看有没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举一个例子,很多同学都在讨论如何提高手绘水平。尽管我们在网上已经有大量的书籍,视频和文章教程来介绍如何进行手绘,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在不断讨论这个问题呢?其实是有一种需求没有被得到满足,那就是及时得到正反馈。在培训班里面,老师会要求学生每天画足够数量的草图,而且会及时的进行点评,修正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好的地方,这就是正反馈。
当在校学生自己去练习的时候,却得不到这样高效率的正反馈,因为大学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见面频率较低。能不能在社群里面每天点评大家的手绘作品,来提供一个高频率的正反馈呢?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够帮助大家切实有效的,去提升手绘能力呢?培训班只是一种产品形态,有没有更加互联网化的,更加高效率低成本的产品形态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第四个维度叫做有多想要,也就是强度。
换句话说,需求是不是刚需,痛点够不够痛?
不少学生都在找寻各种“捷径”和“宝典”,遇到一个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想尽可能的去挖掘你到底有没有什么诀窍之类的东西,可以传授给学生的。实际上“葵花宝典”这种想法很美好,但只要工作过的人都会告诉学生是不存在的。路就是那么长,你没办法把它缩短,不走弯路就是最大的捷径。
对于学生而言,不管是在具体的技能,还是在思维层面或者是在经验积累上,得到更快的成长,就是他们的刚需。到底有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满足“快”呢?为什么培训班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相对学校而言会快很多呢?
其实这里面是一个时间占用比的问题。假设一共练习200小时,每周练一个小时,每天练一个小时,每天练八个小时,分别要用700天,200天,25天;三者之间的效率是极为不同的。倘若学校的教学进度安排也和培训班一样,我觉得可能不会差多少。
观点总结
通过这四个维度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想要让一个社群,更有活力更有价值,可以从下面几个步骤入手
第一,要确认社群里面的成员构成;
第二,找出真正重要的,容易解决的用户需求;(找到用户痛点)
第三,设计更加有效率的方法,去满足这些需求;
第四,在满足一个需求以后,开始挖掘第二个需求。
一开始不要把需求列的太多,先找到一个能够真正解决好的,确实做到满足用户需求以后再开始研究其他的需求。所以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社群运营上,做出一些改变和调整。过去三个月的经验累积,分析出一些思路之后,要不断去试错,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这套挖掘需求的方法论,同样可以用在其他行业的产品设计上。希望大家在做概念设计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方法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