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爱情

“你有时候会不会想活着很没有意思”
“会啊,要是没有爸妈,死有什么好怕的,人都是为爸妈而活的”
“谈了恋爱还这么想么?”
“不会,我的生活多了正能量”
...
“你要是和我分手,我马上跳进河里”

我发小那老掉牙的情史,我都倒背如流了。今天又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我不敢相信,有些话会从发下的口中讲出,那可是实实在在跳河的念头。直至今晨,还在回顾昨晚的谈话,我们到底在谈些什么。

社会学家关于人与人关系有个很有趣的社会交换理论即人与人间的关系,多半基于半经济模式,我们通常会设法让报酬大于等于我们所付出的成本。一个简单的原则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为什么形成和维系关系

报酬-成本=结果

报酬:你所认为能提升幸福的因素,可以是有型的(有车有房有钱有职业外貌等),或是无形的(支持、名声、情感需要等);

成本:和报酬一样成本也可以是有型或者无形的,通常是不受人喜欢的因素,如贫穷、地位、情绪上的痛苦、时间等;

结果:是你做出的行为,值得或不值得投入。

在婚恋市场中,我们总在谈婚恋价值,不过往往是围绕着有型的报酬和有型的成本,去抬高溢价。无形的我们很难去定义,更别说量化,只能通过深入,才能发觉。那么,面对两种形式的报酬,你去聊还是不去聊?随着年龄的增长,成本不断变高,你要求降还是不降?交换的过程看起来是残酷和计较的,不过也合情合理,基于需求与追求关系中的亲密感,围绕着取舍的博弈。

当在一起后,社会交换理论依旧在发挥着作用。只不过问题会相对集中,首先暴露出来的三观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在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中,属于冰山下的部分。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但又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部分。

冰山模型

世界观太大,人生观每个人都不同,但价值观以小见大,从发小的回答与我内心答案高度一致,谈世界观其实在谈:她与你在一起,面对各种关系事物的处理方式,在你的价值观体系下,看得惯看不惯。价值观正不正很难评判,但人们总习惯用普世的价值观来评价。围绕着妥协,不评价好坏,但要表达自我情绪,让两个人价值观冲撞,去找本质上的共性。

接着是关系中的边界问题,情侣间的三八线—共同话题、兴趣爱好。

“也没有聊什么呀,饭吃了没,今天干嘛,连拉屎都能聊半个小时”

共同话题,它不是一段关系长久的充分必要条件,情侣间从来不缺共同话题。吴孟达在《十三邀》中谈到的无厘头电影的起源,拍电影为了吸取创作灵感,去一些年轻人谈恋爱的地方,偷听别人的谈话内容。很多情侣聊天其实是很不着调的,对答驴头不对马嘴,但是能产生笑点。再看自己也是,只要看到对方就心花怒放,话题向来都是次要的。

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是锦上添花,会让你们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没有也无伤大雅。但1年以前,我不是这么认为:她喜欢白,而我只喜欢黑;她喜欢吃肉,而我只爱吃素;她会玩游戏,而我只爱睡觉;兴趣爱好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怎么可能长久?那可能是将关注点放错了地方,把我们当成了无间隙的一个人。那言行上势必会干预,会提要求。正如男女有别,两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兴趣爱好非常正常。至于要不要接触对方的兴趣爱好取决于你的精力和时间。

最后是性生活...至关重要,略。

发小比较啰嗦,我比较能问,一路上大多是我问他答。关于正能量背后的故事,本文抹去了所有的细节,真实的谈话内容会更生动形象。愿我们“彼此相爱,却不要让爱成为束缚...”以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论婚姻 - 纪伯伦

你们一同出生,而且永远相伴。

当死亡白色的羽翼掠过你们的生命时,你们将会合一。

是的,甚至在神静默的记忆中,你们也在一起。

但要在你们的依偎里留有余地,

让天堂的风儿在你们中间舞蹈。

彼此相爱,却不要让爱成为束缚:

让它成为涌动在你们魂灵岸间的大海。

要斟满每个人的杯盏却不是从一只中啜饮。

将你的面包送给另外一个,而不是从同一片上分食。

一起快乐的唱歌跳舞,但要让你们中的每个人都能独立。

即使是竖琴上的琴弦也是独立的,尽管它们在同一首乐曲中震颤。

给出你的心灵,但不是要交给对方保留。

因为只有生活之手才能容纳你们的心灵。

要站在一起却不能靠得太近:

因为庙堂里的廊柱是分开而立,

而橡树和松柏也不能在彼此的树荫里生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