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0211/速记——读《王志纲论战略: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三)

“什么是战略”的通俗版本答案:

解决“能不能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后面,还有一个“谁来做”。

对比于标准答案:

这四问用来描述战略,或许还不够全面,但胜在通俗易懂:前三问 —— “晓事”,是战略的出发点,第四问 —— “知人”,是战略的落脚点。。。

所以,战略是结合了“事”和“人”的学问,但是好像没解释前三问之间的内容与关系,不过这也不是重点了 —— 重点在于,从这个二分法的角度来看:

- 西方的“战略”,比如各种的经典模型,更多关注的是“事” —— 虽然也有《企业的人性面》这种,所以

- “就事论事”的意愿如果不辅助以“把人当人”的心思,是不是也不对了?

说到底,战略是一门源于哲学、归依于人性的学问,离不开敏锐的、超常的对世界的体悟和对人性的洞察。

那么,战略与哲学的关系:

战略与哲学的关系就像是果实与大树的关系,战略是哲学的广泛应用,战略过程无处不体现着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思想。

战略是智慧之学,反映认知深度,体现了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更进一步,作者看哲学,我理解是“辨局限、求解脱”: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束缚人思想的东西,因此哲学本身就是方法论,哲学就是要让人自觉认识到究竟是什么、是谁束缚了人的思想,应当怎样摆脱这种束缚。

所谓“果实”,正在于此:

战略继承了哲学的方法论,战略就是用哲学的思维体系。。。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审视当下,探寻未来。

所以:

“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哲学是无用之大用。

好了,再说人性:

结合我这些年的江湖阅历来看,人性无非三大特点:贪婪、侥幸和虚荣,所有人概莫能外。

其他弱点。。。都能从这。。。“人性三原色”上找到解释。

为什么称之为“特点”,而不是“弱点”?

他们是普遍而恒定的,并且同时具备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这是强调,面对现实而不是否认现实,随后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怎么做到的呢?作者举例:

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就在于解决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问题。

“我要做”给了芸芸众生一条改变命运的“活路”。。。

给机会、给希望,这是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是要创造可控的混乱与灰度:

这种机遇不是纲纪废弛、打砸抢掠,而是有限度、有前提、可控制的放开,是在对和错之间、好和坏之间、红和黑之间寻找共识,是对灰色地带的极大容忍。

什么样的灰度呢?我也没有答案,也许要去看任正非的文章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0211/速记——读《王志纲论战略: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