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人生第一杯葡萄酒和第一个吻。——作家马蒂·鲁宾
在古代,酒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呢?据传,有一次,杜康偶然把剩饭放在了空心的桑树里,经过了数日的发酵后,散发出阵阵芳香,还流出一种液体。
杜康好奇,尝了尝,感觉味道不错,受到了启发,发明了酒。
杜康擅长酿酒,因而被称为“酒圣”。
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打了胜仗要喝庆功酒,所以有“今日同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
心情烦闷要喝酒,所以有“举杯消愁愁更愁”,有“与尔同销万古愁”;
壮胆前要喝酒,所以有武松打虎前的十八碗酒;
受刑前也有“断头酒”,酒文化始终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酒应该说是白酒了,而西方最有代表性的酒应该是葡萄酒。葡萄酒其实在西汉时期就传入我国了,唐代诗人王翰的诗里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
而作为西方酒类的重要代表,葡萄酒的起源、发展也是历史悠久、历经沧桑。
如果你想了解葡萄酒文化,想了解葡萄酒背后的历史,就一定要看看这本“欧洲葡萄酒文化宝典”《流浪的葡萄树:一部葡萄酒文化史》。
这本书在2018年获得了“路易·侯德国际葡萄酒图书奖“,2019年获得了“福南&梅森年度酒类图书奖” ,这两个都是饮食文化届的知名大奖。
这本书虽然以葡萄酒为切入口,但是不止于葡萄酒,而是带我们一起探索欧洲大陆的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艺术、美食、旅游融合在一起。
我们也好像跟随作者一样,来了一次葡萄酒美食之旅,从英格兰出发,作者带领我们游览了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美酒庄园,也带领我们参观了各种酒窖、葡萄园以及与葡萄酒有关的历史遗迹,寻找葡萄酒的根。
作者尼娜·卡普兰是一个记者,曾经在《时代周刊》《卫报》工作,同时她也为《品醇客》《泰晤士报》《国家地理旅行者》等媒体撰写葡萄酒专栏,她热爱葡萄酒,喜欢旅行和艺术。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葡萄酒的旅行散记,也是她的寻根之旅。她是一个犹太人,从他祖父母那一代开始的流浪也深深影响了她,从澳大利亚到英格兰到土耳其,“家”对她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她对葡萄酒的热爱和痴迷,一部分是因为继承了热爱美酒的父亲,一部分来源于她的犹太传统,因为葡萄酒是犹太人各种仪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那就是很多犹太人认为,“知识之树”并不是一棵苹果树,而是一棵葡萄树,之所以被认为是一棵苹果树,可能是人们对拉丁文的错误翻译导致的。
在拉丁文里,“知识之树”是“pomum”,果实的意思,而在翻译成法文的时候变成了“pomme”,苹果的意思,而亚当或许是第一个酒徒,他被逐出了伊甸园是因为他经常酗酒。
4世纪时的犹太学者拉夫·奇斯达认为,上帝在责骂诺亚醉酒时曾说:“你难道不知道亚当做了什么才被逐出伊甸园吗?是酒让他走向了毁灭!”这可以证明“知识之树”本该是葡萄树,因为苹果酒的度数要比葡萄酒低很多,不足以让人失去理智而犯错。
说到葡萄酒有名的产地,我们可能会想到法国的波多尔和勃艮第、西班牙的里奥哈、意大利的巴罗洛等,而葡萄酒口味的不同,是受了很多要素影响的,包括土壤、气候、水源,甚至酿酒师使用的方法都影响着葡萄酒的口感。
作者在文中说:
每去一个酿酒的国家,我们都能听到这样的话:“葡萄树需要经受苦难”,意思是最好的酒往往酿自生长于险峻地势(比如多石而缺水的斜坡上)的葡萄。
比如说,我们熟悉的香槟酒,是一种富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白葡萄酒,因原产于法国香槟省,因此而得名。
酿造香槟用的葡萄树需要种在白垩土里,在西班牙南部和英格兰南部的丘陵的白垩土是比较好的,因为渗水性非常强,葡萄树的根要扎得非常深,才能吸收到水分。
如果把葡萄种在肥沃的土地,也会收获很多葡萄,但是这些葡萄酿出来的酒口味会比较平淡无奇。
这一点好像人一样,虽然顺境也能出人才,但是有时候逆境更能激发出人的内在潜力,所以当生活没有那么一帆风顺时,不用抱怨,让自己更深地扎根,一定会收获美好的果实。
结语:
请赐我几卷书、法国葡萄酒、水果、晴朗天气以及不知由谁弹奏的悠扬音乐。——英国诗人约翰·济慈
美酒伴书香,也是快乐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