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劳动教育,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今天参加女儿学校“家长课堂”有感

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一切幸福需要劳动去缔造。劳动是新时代每一个中华儿女必备的基本素养和传统美德。

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发现,当下能够做到生活自理的学生不足半数,而喜欢劳动、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两成。

劳动缺乏所带来的问题,还远比“生活不能自理”严峻得多。

其实不是孩子会不会劳动的问题,而是父母有没有在生活中培养孩子这种劳动意识,不要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会了,也不要让孩子觉得劳动是可做可不做的小事,劳动应从小抓起,注重对劳动意识的培养。

记得女儿每晚的被子都是她爸爸帮她铺好,第二天她起床后,爸爸帮她叠好。有一次爸爸不在家,我在哄二宝睡觉,女儿就让我帮她把被子铺好,我觉得这么简单的事她怎么可能不会做呢?于是我告诉她怎么弄,让她自己弄好,她还是说:我不会。我突然明白了,其实就是爸爸帮她做的太多了,她习惯了,觉得父母帮她是应该的,不帮她,她就生气。最后我也没有管她,过了一会她困了,就自己过去把被子铺好,睡觉了。

由此可见不是孩子不会劳动,是本该孩子去做的家长都包办代劳了,过分的娇惯只会削弱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长应考虑孩子成长的全面需求,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劳动教育,其实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对手的刺激就是对脑的刺激,削弱动手的能力会让大脑感到困惑。

因此,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促进学习所需的智力的发展。会劳动的孩子一定是会学习的孩子。

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忙分担家务劳动。比如扫地,擦桌子,刷碗,整理书包,叠被子等等。给孩子设置家务劳动的岗位,让她觉得自己在家有地位有归属感有价值感。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千万不要小瞧身边的家务劳动,它们看似琐碎,却是孩子们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独立自主处理事情的品性和能力,也就从这一伸手一弯腰、一根线一粒米的家务琐事中,得到了培养和激励。

世间没有一种美好生活,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获得。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参与社会劳动,如何在劳动中获得创造,就能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在长大后就能学会自食其力,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勤劳的童年是帮助将来事业成功的一块“跳板”,换句话说,即儿童时代培养的勤劳习惯将是富裕未来的保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首先要教育孩子热爱和尊敬劳动者,让他们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从小立志做个光荣的劳动者。

 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

可是当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后,他们则会更多地谅解父母,感到父母挑起这个“家”不易。

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

所以让我们重视劳动教育,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视劳动教育,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今天参加女儿学校“家长课堂”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