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9《西方美学史》夏夫兹博里

三 夏夫兹博里

经验主义是十七八世纪英国的主要思潮,但在当时也还有一股次要的对立的思潮,那就是剑桥派的新柏拉图主义。

争执的焦点在于人是否生来就有道德感(包括美感)的问题。

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人天生就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而且审辨善恶的道德感和审辨美丑的美感根本上是想通的,一致的。他替这种天生的能力取了各种不同的称号:“内在的感官”,“内在的眼睛”,“内在的节拍感”等等。后来人也有把这种感官称为“第六感管”的。 

夏夫兹博里认为对善恶美丑的分辨既然是直接的,所以就是自然的,即天生的;分辨的动作既然是自然的,分辨的能力本身也就只能是自然的,即天生的;......

夏夫兹博里在这里把人分为动物性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通常的感官属于动物性的部分,“内在的感官”才属于人的心和理性的部分;审美的能力只属于后者而不属于前者。

夏夫兹博里提出理性的部分是针对霍布士的性恶论而进行反驳的。理性的部分就是人性中的善根,就是生来就有的道德感和是非感。所谓“善”和“道德”是和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所以理性的部分就是生而就有的适合于社会生活的道德品质。

夏夫兹博里把“在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和“在形状,声音,颜色里见出美和丑”看作是相同的,也就是把道德感和美感看作是相同的。人好善而恶恶,其实就是因为善是美的而恶是丑的。所以有人认为夏夫兹博里的伦理观点以美学观点为基础,这是不错的。由于他看出美与善的密切联系,他也看出审美是与怜悯,喜爱,慈祥,公正,慷慨之类“社会情感”的密切联系,这也就是说,他看出了美的社会性。这是他的美学观点中的合理因素,正视在这一点上,他的学说对经验派片面强调动物性本能的美学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纠正。

他沿袭普洛丁的看法,恶与丑只是部分的,其功用在衬托抽根烟整体的和谐。这世界就像来布尼兹所说的,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好的世界”。

夏夫兹博里还采取了新柏拉图派的人天相应的学说。人是小宇宙,反映大宇宙;人心中单良品质所组成的和谐或“内在节拍”反映大宇宙的和谐。这大宇宙的和谐才是夏夫兹博里所说的“第一性美”,而人在自然界个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见到的美只是“第一性美”的影子。“内在节拍”又是认识和欣赏形状声音和颜色的外在美所必有的条件。所以自己的心灵不美的人就无法真正认识美和欣赏美。

“物体里并没有美的本原”,因为物体既不能“控制自己或调节自己”,只有心灵才有本领去控制物质,调节物质,对物质存目的,起意图,所以心灵才是物体美的本原。

接着他把形式美(美所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死形式”,......第二类是“赋予形式的形式”,,......这其实就指心灵完美的人。......第三类形式......。这就是所谓“第一性美”,也就是自然神。

此外,夏夫兹博里的美学思想中还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他在《赫库里斯的选择》一文里,提到画家在描写动作时应该在这动作过程中选择最富于暗示性的一顷刻。这个看法是由莱辛在《拉奥孔》里加以发挥的。

其次是他的美标志健康和旺盛,而丑则标志疾病和灾祸的看法......

第三是他再三强调文艺的繁荣有赖于政治的自由,暴力专制下的阿谀逢迎的情况不利于产生伟大的文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29《西方美学史》夏夫兹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