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会有一位书友,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明明英语现在已经是我的职业天花板,但我依然没有动力去学它,求拯救。
遭遇人生危机,却没有动力去改变,这是很多人共同存在的现象。
我曾经也遭遇过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我却无力改变,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活得像一具行尸走肉……
幸运的是,上帝替我关上了一扇门,它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通过写作,我渐渐地走出了人生的阴霾,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其实,我的个人觉醒之路,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人人都可以实践。在这里,我就来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纯属抛砖引玉,不要贻笑大方即可。
01接受自己焦虑的情绪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当你打开手机,看到一条条朋友圈的消息,你会情不自禁的焦虑:这个哥们儿年纪轻轻,已经创业成功了;那位年龄和我相仿的朋友,早已实现财富自由;初中同学的小孩都快上初中了……
而我混到现在,仍然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的竞争中处处碰壁、屡屡受挫,且很容易被社会变革的洪流所吞噬。那时的我,甚至焦虑到怀疑人生,我该怎么办?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焦虑问题,首先要明白焦虑的本质是什么?
我很喜欢知乎上的一个高赞回答:焦虑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抗拒,是对未来的恐惧,是没有活在当下。
我们都知道焦虑属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在对抗中加剧,在接纳中淡化、乃至消失。因此,对抗焦虑只能徒增焦虑感,唯有心平气和地接受焦虑,才会降低、甚至解除焦虑。
当我看到身边的同龄人们,甚至比我年轻的下一代,早已绝尘而去,我的内心是十分焦虑的,我无数次地对自己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可惜这样的暗示非但没有带来半点帮助,反而令我索性破罐子破摔。后来,我在提升了认知之后,开始接受焦虑,明白了“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在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轴:美国的摩西奶奶70岁才开始她的风情画生涯;王德顺79岁时上T台走秀;里根80岁才当选总统……
在接受焦虑的那一刻,我的心态反而变得平静,开始慎重思考今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毕竟追求生活意义本身就是生活的全部。
02 用好“微习惯”的力量
无论是培养一个好习惯,还是练就一门技能,用好“微习惯”的力量,不啻是一条捷径。
“微习惯”这个名词是出在《微习惯》一书。它的作者斯蒂芬.盖斯以前是个典型的loser(失败者),可他在人生的某一节点决定改变。
当他看到镜子中自己已胖到不行的身材,他运用了“微习惯”的力量,在起步阶段每天仅做一个俯卧撑,由于这样做起来毫不费力,他还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他坚持健身两年后,身材恢复往昔。后来,他把“微习惯”的力量用在了阅读和写作上,结果写作量是原来的4倍,阅读速度更是提升了8倍。他也因此实现了人生的逆袭,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我至今已坚持写作520天,回忆当初写作的情景:各种焦虑感扑面而来——不知道该写什么?如何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写好的文章没有人看怎么办?……
好在我抱着“完成比完美重要”的心态,运用“微习惯”的力量,从每天一篇100字的文章开始写起。
写着写着,我发现写作带给我太多的美好:写作能间接地抚平我焦虑的情绪,因为它令我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当下的自己;写作让我养成了坚持做好一件事的习惯,这是我自小到大所欠缺的品质;写作令我体悟了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物质的丰硕,而是要内心淡定从容地过好自己的一生。
在上述如此多的正反馈面前,我渐渐地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写作也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至今不敢设想,如果不是因为“微习惯”的力量,我是否能将写作视作一辈子的事业?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地问:“为什么‘微习惯’的力量如此之大呢?”
我们都知道“凡事开头难”的道理,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毕竟这样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少。而“微习惯”通过点滴的改变,让我们接受起步阶段的缓慢,而且由于在大脑舒适区边缘一点点的拓展,大脑也乐于接受。
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一书中也提到:“舒适区边缘是另一个重要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态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微习惯”正是暗合了这个道理,让你的改变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也能令你乐于接受这样的改变,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其实,不论是学习外语,还是写作,本质上都是练就一项技能,因此当你运用“微习惯”的力量之后,你将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见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03 在舒适区边缘一点点向外拓展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曾说:“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摆脱焦虑的另一条路径:不断积累——提升价值——等价交换——远离焦虑。
因此,我们追根溯源焦虑的源头——就是自己的积累不够。没有足够的积累,产生不了吸引人的价值,自然无法被别人强烈需要,更无法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
而要做到积累,在舒适区边缘一点点向外拓展是一座桥梁。
学习的本质是用已知获取未知,因此我们要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可以从自我已有的框架出发,通过点滴积累、聚沙成塔,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点,融入自己的体系中,这样才能看到不一样的烟火。而那些渴望照搬别人的知识体系,或者一步登天者,无疑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比如,在学习外语上,我们可以按照听——说——读——写这个顺序练习,因为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练好听力和口语是关键。
而在练习听力上,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而是先选择自己喜爱的题材(旅游、体育、动漫等),从浅显易懂的听力材料出发,慢慢地提升自己的听力水平,而非一开始就练习难度较高的听力材料,从而令自己不断受挫,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很喜欢《人生的答案》这部纪录片,其中有一句话“所有的答案都在大自然里”,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如果你有兴趣观察树的年轮,它也是从中间区域,一点点向外拓展,才能长成一棵碗口粗的大树。我们知识的累积,才能的提高,也是如此——从舒适区边缘一点点向外扩展,通过时间的积累,你会见证到自己的跃迁。
写在最后:
焦虑是人生的常态,但如何对待焦虑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把焦虑这柄双刃剑挥向自己,结果令自己终日陷入痛苦、郁闷的泥沼,而难以自拔;而有些人则选择接受焦虑,并利用”微习惯“的力量,一点点在舒适区边缘向外拓展,反而看到人生曼妙的风景。
学会接受焦虑,并走出焦虑,是人生的必修课,值得我们反复体悟、练习,毕竟这样的人生的才会灿烂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