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4日,我开始了为期7天的文案课的学习,虽然作业“越来越皮”,但我的内心越来越沉重,这次不像文案课的文案课,一次次地打翻了我的认知,散落一地,我在作业面前一片慌乱,不知道怎么写。
我喜欢写东西,想着通过学习专业学习,让自己写的东西像模像样一点。谁知一开课就让我错愕:我是不是报错课了,跟文案并没有多大关系的文案课......
内心失望,暗暗生气辜负了我信任的那个老师,是她带我来上这个课的。
另外,上课的老师也有点“傲娇”(现在看来是一种负责任的高情商),所以迟迟没有跟上节奏,也懒得学习。
我那个老师很厉害,她那么忙,还每天在群里非常用心得打卡写作业,并且老师和学员都很喜欢她的每次作业(她2018年参加过他们的线下课,这次又来学习了,还拉上了我),表扬她。
看着比自己优秀那么多的老师都那么虚心的学习,我有什么脸面懈怠呢?
都上了4节课了,每节课原本45分钟,结果节节都一个多小时,为了让老师们看见我的“行动力”,我一通狂追,倍速,再倍速,打卡通关写作业......
只有助教老师义务性地鼓励点评,好像没人看见我发在群里的作业。
但毕竟是自己花了钱的,怎么也得跟下来,作业还要用来复习这门课的呢,就咬牙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但,课是越听越迷糊,作业,也越来写不动了,实在没法继续听课了,就跟老师私下聊了下我一个差生的悲哀,老师语重心长的一番话,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学习就是一个越来越迷糊的过程,正常,先从一个MVP(最小行动单元)开始。
我回复了“也对”,然后整理了一下我蔫巴了的心态,揉揉眼睛,继续行动。
看到群里其他同学的行动和学习心得,内心凉凉地想:
为什么同样的老师,他们能有这么大收获呢?还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呢?
在人才济济的群里,一个差生的悲哀啊。
哎,我跟老师的那次“畅聊”后,后面课的内容确实没那么干了(后来才知道,很多同学也给老师反馈了跟我一样的“悲哀”),我的状态也慢慢得越来越放松了。
前面的几节课,我是用电脑一边听课,一边敲笔记,然后整理,就打卡交作业了。
那之后的课,我就改手写笔记了,因为电脑局限了我活跃的思维,没法圈圈点点(激情来的时候,谁妨碍我我真的很抓狂的,哈哈)
就这样,沉浸在那1个小时里,边播边停,边写边思考边画,将近5个小时......感觉白天时间都用来听课写作业了,
就像个海绵,吸在里头。
不知道你学习的时候,有没有过同样的经历,我是很少这么静心地学习过的,但学习收获带来这么大冲击力的,这绝对是第一次!
我的听课复盘和作业也得到了同学们纷纷地点赞评论,说看我的作业感觉“酣畅淋漓”,“几乎就是精华提炼机”,“这几天看到最棒的作业”.....老师也点了赞,还有一篇竟然被精选了,
说实话,蛮意外的。
昨天结束了这次特殊的学习经历,可这中途的内心感受却很熟悉,尤其一开始的那种”跟我预期不一样“的冲突感,
这次学习的过程中,师北辰老师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其中之一:
以前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时,会有很多同学问我:为什么同一个老师,你的变化最大呢?
我当时的回答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格局和注意力(绝对正确,但太过抽象),直到我自己也做了一回”很多同学“之一以后,才真正知道它背后真正的含义。
我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说话、跟人聊天,都用了什么方法和技巧吗?
你的第一反应:没有吧,从落地,到听着爸爸妈妈他们说话聊天,然后也不知道哪天起,自己好像也会开口说话,跟人聊天了。
往往我们最擅长、天天在用的某些技能,其实是说不上什么技巧方法的。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唯独可以感知世界,就是我们每一个完全开放着的器官,身上的每一寸皮肤,
唯一能做出的第一个回应都是模仿(没有自我的学习),不需要任何的技巧方法,慢慢你就能做出和他们一模一样的各种行为,反应,思考等等。
可是,我们慢慢长大,接受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我们越来越“自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寻找怎样的领路人,
在各种场合中,努力追求”与众不同“ 的存在价值,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
符合我预期的我欣然接纳,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内心就看似本能,但实则内心的“自我”作祟,产生冲突:怀疑,评判,批判。
那些我们大脑认为需要学习的东西,内心不一定需要,更何况是大脑还不知道的东西,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出于自我保护,会本能的抗拒,自然收获就不会很多,至少比你预期的少。
在这种时候,我们会屏蔽掉本来对我们有价值、有帮助的信息和信息通道,怎么会有格局可言呢?
就像一个在二层台阶上的人,怎么可能看到十层台阶上的人所能看到的东西呢?没有格局,自然就不会有发散的注意力(各种通道)。
我们长大了,就意味着有了“自我”,有了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权力和能力,
但正是这样的“信条”,让我们在学习中放下自我,其实是非常难的,不过用樊登老师的话来说:虽然难,但很有必要。
最后给看到这里的你,说句话悄悄话:对你的所思所感保持敏锐,不要让任何一个感觉或想法在没有被觉察或者吸收其全部含义的情况下溜走,不是泛泛的理解,而是洞察到思想与感受的全部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