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折
时值深冬,各项农事已了,农村本是最清闲的季节。但一年四季,农村根本闲不下来,现在是,过去更是。
在我记忆中的80,90年代,每到这个年月,农村格外繁忙。这种忙不是在田地里,是在村庄里,在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厨房里。
这种忙是一种喜悦的忙,满足的忙。
这个时候,农作物该收的都收进来了,黄豆,绿豆,红薯,南瓜,棉花,花生,样样都有。
年关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便趁着农闲,储备疏菜,制作疏果,准备年货,以便盛情款待三朋四友,八方来宾。
腌菜丝,萝卜干,打豆腐,油炸红薯片,制作绿豆丸子,炒南瓜子,棉花籽,家家户户忙得热火朝天,人人脸上笑意盈盈。
而在我们麻城,还会做一种特色美食,烫豆折。豆折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当作菜端上桌子。
豆折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小吃,在外打工这么多年,听五湖四海的朋友聊起过。只不过因各处风俗,口味不同,所采用的原料不尽相同。
但制作一般都在冬季农闲时,人手够,各种原材料也齐全,人们开始做豆折准备过年。
我们麻城制作豆折,主要原料是大米,辅助的有绿豆、黄豆等,这个也依据自家的作物收成及口味而搭配。
烫豆折可不仅仅是像麻辣串或热干面那样,烫一下,捞起来就可以吃的。这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一道道来完成。
首先要将大米,黄豆,绿豆去除沙子杂质,清洗干净,再按比例配合,放在水桶里浸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原料泡好了,留一层薄薄的水,挑到石磨旁,开始磨浆。
磨浆得两个人配合。在冬日的暖阳下,一个人将约两尺长的石磨横档推来送去,一个人手拿圆铁瓢,舀起大半瓢原料倒入磨孔,顺便用手带一下石磨。
石磨来来往往有节奏地转动着,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好似一曲醉人的歌声。磨好的浆汁白花花地沿着石磨四周缓慢地流淌,聚集,一坨一坨地坠落到石磨下面的一口大锅里,飘散出一股清新的香气。
一群小孩围在四周,馋馋地望着。待到大人允许时,便用手指醮一下锅里,迅速放进嘴里吮吸,然后鸟雀一般散开。一会儿,又围上另一群孩子。
原料磨完了,就挑回家里,准备烫豆折了。烫豆折有点像烫春卷,只不过春卷有馅,需要包裹。
烫豆折时,需要准备一块猪皮,一块薄木片。
将原料倒在一个大瓦钵里,灶里就开始生起火来。烧火的人必须要有耐心,不能性急,因为时时要把握火候,用小火燎烧。这样,薄薄的豆折才不会烤糊,也不会软软塌塌。
因此,准备的柴禾都是软柴,像松毛针,麦秸杆等,一小把一小把地喂。每烫一张,就喂一把火,一点懒偷不得。
火生起来了,用手指感受一下温度,合适时,再用勺子舀点油沿着铁锅中下部旋一圈。锅里发出滋滋啦啦的响声,有青烟袅袅升起,主人迅速用猪皮贴着锅将油抹均匀。
开始烫豆折了,用小碗舀一碗浆液绕着锅中心旋转一圈,浆液向锅底淌去,马上用薄木片将浆液向上向四周平刮,使浆液厚薄均匀,平铺展开。随着温度升起,浆液固结,再盖上锅盖,焖十几秒,香气便从锅盖孔和缝隙处漫上来。
此时,揭开锅盖,用锅铲小心翼翼地将豆折某一处铲开,双手往上一提,迅即翻转,啪地一声落下,豆折便翻了面,平展展地贴在锅底。再盖上锅盖,烙另一面,十几秒后,一张清香扑鼻的豆折就出锅了。
冬季的日头,人们的鼻子格外灵敏,谁家在做什么,从烟囱,门缝,一嗅便知。这种日子,随便进哪一个家门,肚子是不会空的。
农家好客,豆折烫好了,自然会有人登门。主人有时还会嘱咐孩子,“快去XX家,XX家,叫他们来吃热豆折。哎,路上碰到谁,都吱一声哈。”
现吃的豆折,主人会在上面淋几滴油,随着吃客的口味,撒上咸菜还有葱花或者大蒜,或者辣子粉,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出锅后,折叠起来,不待主人递过去,吃客早一把抓在手里,不顾滚烫,吭哧哧地啃起来。
进了腊月,农村每一天都像过年似的,个个红光满面,肚儿鼓圆。
等到大家都尝过,再烫好的豆折就一张一张地摞起来,放进门口早已准备的簸箕里摊凉。到了下午,左邻右舍的婶婶姑娘们会提着菜刀过来帮忙。她们一边嘻嘻哈哈开着玩笑,一边手脚麻利地将豆折切成一指宽的细条,抖散开来均匀地分摊在簸箕,筛子里晾晒。
晒上三五天,就收藏起来,一道美味的菜肴便随时准备上桌了。
待到客人来了,或者想犒劳一下自己,主人就在灶里架起大火,锅里撒上几把豆折和着清水一起煮,快熟的时候加入打了霜的老白菜,再添加各种调料。很快,锅里烧得滚滚沸腾,咕咕啦啦,屋子里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在寒风料峭的日子,抿上几口小酒,夹上几筷子滚烫的豆折,细细咀嚼,回味。豆香、大米香、葱蒜香和咸菜香味互相纠缠,四处飘散,怎不叫人痴迷。
面对一钵色香味俱佳的大菜,屋内暖气融融,笑语欢声,真真赛过神仙。
对于很多上一辈和老一辈以及我辈人而言,豆折承载的是儿时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在吃不饱饭的年代,豆折是许多贫苦人民的美味佳肴。在吃得饱的年代,豆折依然是农村人离不开的美味佳肴。
那个时候,民风淳朴,人心纯善,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谁家要是有个大事小情,本家及邻居都会去帮忙,搭把手。
就像做豆折,门口放着自家和邻里带来的好几个簸箕。有人专门负责烫豆折,有人负责烧火,有人负责洗碗,有人端豆折,还有几个妇人一边聊天一边切豆折,场面热闹,岁月温馨。
这样的日子,想想,真是美好。
简单的食材,依靠着勤劳和智慧,便可做出人人称赞的美食佳肴。只可惜,时代在前进,有些东西已然消失或正在消失,烫豆折的人越来越少了,让人不免惆怅。
时值深冬,这个年代,农田耕地大多荒芜,已无农事可了,本是农村最清闲的季节,但是根本闲不下来。打牌的,赌博的,在外趁过年想多挣钱的,已经忙得热火朝天。
人们都说,现在过年已经不像过年了,根本没有过年的气氛。但年还是要过的,人们一样积极准备着丰盛的年货,只不过不在家里办了。
再也听不到有石磨叽叽,石舂咚咚,再也闻不到锅里翻炒的香味,再也看不到邻里乡亲聚在一起互相帮忙了。
人们随时可以抽个时间,奔向镇上或城里,涌进商店,欢天喜地地大包小包采购各种蔬果,美食。
而我,忽然想起烫豆折的事,在这个阳光漫照的冬日午后,闲得没有一丝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