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出轨?出轨的人想获得的又是什么?
01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的潘绥铭教授曾进行过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研究中国人的出轨行为,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平均出轨率是8%,每100个人中有8个曾经有出轨行为。
到了2015年,大约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曾经出轨。
而美联社也在2014年公布过一组数据,“在一生所有的亲密关系中,至少出轨过一次的男性和女性,占比都超过50%。”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喜新厌旧是哺乳动物的天性。
《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作者理查德·道金斯从人类求生存、求繁衍的角度来诠释,为什么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的出轨冲动更强烈。
他认为,在自然界中,雄性的精子小而多,雌性的卵子大而少。
无论雌性还是雄性,每一种生物都想尽最大努力产生更多的后代,遗传自己的基因。
双方产下后代以后,雌性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抚育后代,在生存上要依赖雄性。
如果对雄性不忠,可能就会冒着自己和后代被雄性抛弃的风险。
而雄性就没有这种危机,他们更倾向于去找别的雌性,以便更广泛地传播自己的基因。
放在人类社会里,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男权社会,女性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依赖于男性,如果不忠,代价是极大的。
出轨行为深深印刻在人们基因中,无法被抹杀,只能用规则来束缚。
02
那么,本能是怎么从上一代人那里,遗传到下一代人呢?
去年,我家养了一只猫,这只小猫从出生起就养在屋里,没有面对过任何其他物种的威胁和生存的危险,但是它也不可避免的有着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
比如熟悉的人摸它的肚皮,它很享受;陌生人摸它的肚皮,它就会立刻逃跑;
比如喜欢半夜站在柜子上面,一动不动地俯视房间里的一切。
这些其实是猫在野生环境里形成的习惯,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环视四周,警惕一切。
为什么没有过野外生存经验的猫也会延续这些习惯呢?
靠的就是基因。
道金斯提出,无论是我们的生理反应,还是主观意识,归根结底为了更好地生存,并且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
比如:饿了想吃东西,渴了想喝水,身体不断生长,新陈代谢,生病后免疫系统会做出反应等;又比如学文化、提升竞争力,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在压力下的情绪反应。
这些表面上是我们自己说了算,但背后其实是基因在驱动,就像电脑程序一样,是事先写好的。
目的就是让我们拥有更强大的实力去保护好自己体内的基因,让基因可以一直保持活性,持续地自我复制。
基因是很自私的,它追求的是生存和复制,为此就要做很多无情的事。
比如《黑猫警长》的故事里,螳螂新娘在新婚之夜吃掉了她的丈夫,事实上,很多雌性螳螂在与雄性螳螂交配完后,会吃掉雄性螳螂。
曾经有动物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分别让吃饱和饿着肚子的雌性螳螂和雄性螳螂交配,最后,只有极度饥饿的雌性螳螂,吃掉了雄螳螂。
也就是说,吃掉同类的行为,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有体能去培养下一代。
这是动物基因里注定的本性,一切为了生存,一切为了繁衍。
03
如果说,出轨、自私,是人类基因在作祟,那么我们是不是只有接受、无法对抗呢?
并不,人区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文明、有规则,这些因为决定了,在意乱情迷的岔路口,你会选择向基因臣服,还是紧握住责任。
只是在理性与感性交错的时刻,能保留一份清醒,不被本能卷入旋涡的人,才能离文明和幸福更近一步。
但我们依然要看清人性的本质:
懂得人基因里的自私,你才能不低估人性、不高估关系;
懂得人无法抹去的利己主义,你就会鞭策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有价值的人。
想象一个画面,你上班就要迟到了,急匆匆地走进电梯,这时看见远处有人赶来,道德告诉你:等他一下;本能告诉你:门快点关上。
这不是你自私,而是动物的本能。
接受这一点,我们才知道,社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你能让别人收获的利益更多,你就能交换到更多价值。
想要活得更好,就得想自己怎么能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别人。
比如,你有一家餐厅,你思考的是在同样的成本下,如何把菜做得更好吃、更有营养,别人对你的需求越大,你获得的收益就越大。
婚姻也是如此,亦舒说,女人一生所求要么是很多很多的爱,要么是很多很多的钱。
这句话包含的是婚姻最重要的两大价值:生存和情绪。
能够财务独立、不仰仗伴侣养活的人,更看重婚姻的情绪价值,彼此要有爱,才能相处下去。
想要婚姻幸福,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基础和情绪能量。
从这个角度看,《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表面说的是基因,本质是在讲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学。
看完以后,对男人和女人的理解,都更透彻了。
这本书热销全球40多年,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作者对人类生物本性的阐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人性不可被禁锢,更经不起试探和考验,了解人性,才能不被人性所伤。
从这本《自私的基因》开始,重新理解人性、理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