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里,你懂事得让我心疼…

《隐秘的角落》里,你懂事得让我心疼…

别哭,人生是一场漫长修复,我们都要走很久…

近来,人人人从从众…都在看的《隐秘的角落》终于迎来大结局,改编自悬疑小说《坏小孩》的它,讲述的是沿海小城的三个孩子朱朝阳、严良、普普在景区无意拍摄到一桩谋杀案,并由此展开冒险的故事。

凭借着精巧的剧情设计和演员们入木三分的精彩演绎,《隐秘的角落》的热度持续攀升,观众们也纷纷展开对作品主题“原生家庭”的热议。通过一段段剧情铺叙、一幕幕画面闪回,从主人公朱朝阳、严良和普普的故事经历中,我们可以轻松领悟作品本身,也就是编剧所期望传达的深意——坏孩子,或许来源于一个“坏”家庭。


 剧 情 回 放 

男孩严良与女孩普普是普遍意义上所认为的“坏孩子”,他们的父母或犯罪坐牢或是已经去世,而因为缺乏家庭管束,有着天然的野性的他们在孤儿院受到欺辱后,选择在外漂流。而朱朝阳的经历则与他们迥然不同,他成绩优异,年年第一,在餐桌上总作为“别人家的小孩”被提起,本应是“天之骄子”一般的存在。然而随故事推进,我们看到他木讷沉默,在学校遭到孤立、霸凌,家中父母早已离异,而他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看似没有相同点的两类人,却都成为了所谓的“坏小孩”。

在偶然之下,三个坏小孩“被迫”卷入与成年人的斗争里,心里反复后悔的朱朝阳,最终设计杀掉了自己的父亲,两个伙伴也成为了他间接杀死的对象。人们惊讶于朱朝阳的骤然转变,他竟成了结局最后唯一存活的小孩。但这些百思不得其解的转变,回头看来,都是有迹可循的。

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是暗流汹涌,母亲看似对朱朝阳关怀备至,其中的偏执与伤害却让人难以忽视。他被逼着“自愿”喝下滚烫的牛奶,被“温柔”地擦去嘴角的奶滞。他的学习被母亲放在首位,即使因为忙碌无法照顾孩子假期的生活,她每次开口关心的必然是“你作业写完了吗”“你最近学习得怎么样?”在这场被全然掌控学习生活的母爱里,母亲陷入盲目的偏执——孩子的心理没有问题,我是爱他的。

朱朝阳的父亲,则在生活中长期掉线。他不曾关心过朱朝阳,在与老友的牌局上,他既不知道朱朝阳考了第一,也不知道孩子近况。作为一个颇富裕的人,却未曾给予儿子生活的帮助,任由朱朝阳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与破旧的球鞋。

另一方面,朱朝阳所匮乏的父爱被父亲全权灌注在了重组家庭的小女儿身上,他带朱朝阳买球鞋但心思全在另一边的女儿身上,面对朱朝阳的问候,只余下浮在空气里的是一声轻飘飘的回答。甚至在之后,他让被泼粪的朱朝阳作为“孩子”宽容一点,并不真切关注儿子的内心感受。

艺术作品难免有戏剧化处理和夸张放大,我们可能不会遇到如朱朝阳一般的生活经历,却同样能感知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钝痛、阴翳。

爸爸妈妈说东,你不可以向西,因为父母最大;

你怎么想,他们不在乎,还用“是为你好”做借口;

父母那么忙,你可以懂事一点吗,为什么还要大人操心…

许多东西想张口却没法沟通,因为罕有可以解释或者倾听的机会。那些藏在心中偶尔被擦亮的小火花,最终在一次次失望与疲倦里熄灭了。你或许也体会过这样相似的感受,于是想要在这种难过的情绪里当个破罐破摔的坏小孩,想要用冷漠的面具包裹住自己。

之前以为家庭是每个人永恒的港湾,现在却突然发现,令人忍不住在深夜反复回想、痛哭的来自原生家庭的阴霾,好像也发生在你我身上。

 

| 随时随地的否定与打压,难道我不是个好孩子吗

我妈一天到晚都在否定我,即便是吃饭的时候,因为我嘴里含着馍馍,说话含糊。她也会绕到她替我决定的志愿专业上指责我:“说话都说不好,以后怎么当老师?”“就算你不当老师,你当清洁工都不可能,手都没力气的,你还想当清洁工?”这分明只是一件小事,我并不想和她吵架,或者发脾气,但她说话太过分了。

“二十几岁的人了,还像个小孩子。” “这么大的人了,连做饭都不会。” “你不会做饭,以后到老婆子家会被嫌弃的” “你买的啥衣服,眼光真差,我在网上给你买吧”在家的每一天,我做什么她都会说我,好希望远离这个家。

| 眼里除了我要学习和您要赚钱,我们还能说些别的吗?

你只管学习,我只管赚钱。或许这是一句您看来最最伟大的话吧。当我听到了这句话,心里莫名就咯噔一下。

我看到同学在宿舍每天一个电话和父母聊着今天的学校生活,聊到今天的一次小考哪道选择做错了,聊到教室里来了一只小猫,聊到学校的餐怎样的咸怎样的甜...其实我也挺羡慕的。那天的物理考试过后也是莫名失落,想着就不知道为什么就给您打了一个电话,您问我有什么事儿,于是向你吐槽了考试有多难多难,最终还是被一句好好学,逼回我那糟糕的长篇大论。好像后来就没有打过这样毫无意义的电话了。算了,算了。

周末,好久不见您的影子。奶奶问您回不回来吃饭,我给您发了微信,不久就传来您的语音,说你们吃吧。我也不回这个消息,收起键盘往上刷,就是一片整齐的“回来吗”,还有一段3秒语音交错的聊天记录。算了,算了。我高中都快毕业了,纠结这个干什么。

| 家中常年矛盾爆炸,我应该是莫名的情绪发泄工具吗?

爸爸,姑且这么称呼吧,平时我真的叫不出口,我们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因为我避免和他交流,弟弟偶尔会和他讲话,但都以爸爸的怒斥收尾。

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我与他很少能见面,初一的时候家里房子装修,我、弟弟、奶奶和他在一个出租屋里住了半年。那些日子简直是噩梦。他经常无厘头地发脾气,对我和弟弟又打又骂,那些太过难听的话,我说不出口,但我永远记得,他在我的面前说:“生女儿有什么用,就是赔钱货!”我忍无可忍地反问,被他狠狠挥了一巴掌。

他常说,不要狡辩。但真的不是狡辩,而是讲道理。他一说不过,就会这样讲。端午节放假返校,因为路程遥远,本来定好上午出发,不知道他们因为什么事耽误到中午,我说时间不够,下午还有考试,我先乘公交走了。他就发火了,怪我说是因为我早上起得迟,说我只会狡辩,高考考不好就把我一顿死打。说着他气得直跺脚向我冲来。你知道那种深不见底的绝望吗?我知道。

 

这些看似思虑细索却又心酸深刻的情形,你是否也曾亲历过?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快乐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人生不过三万天,看似短少而又漫长。这一生,将经历无数花谢花开、云卷云舒、风起风落,世界上或许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家会伤人,人会自愈”,或许我们能在路上,抚平那些曾耿耿于怀的沮丧、苦恼与愤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亦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孩子终将长大,痛苦终将消退,虽疤痕仍残留,但已经不会再出现撕裂的痛哭。这世界不坏,它很爱你,也想要拥抱你,与你一起爱自己。

| 与人倾诉,你要知道其他人很爱你

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不言而喻。就我个人观点,家庭环境较差的孩子往往更懂事。他们其实很压抑、自卑,甚至会逃避,就像我一样。

我其实在社交方面没有一点自信。家庭给我的影响真的是潜移默化。在补习班上,我因与好友冷战而公然冷嘲热讽过,事后被老师告知,我当时的态度仿佛在吼人。我很惊讶,因为这在我看来只是冷淡淡的一句话而已。

还有一次,还是那位老师。我跟她打字倾诉我的痛苦,在手机屏幕前已经哭了。大概意思是我很讨厌、甚至恨我父亲。怨念充斥在我脑海里,我又哭又恼。但是这位老师的话却让我停止了不好的回忆。

「傻瓜,难道你推翻一个暴君是为了成为另一个暴君吗】

「不要觉得当一个好人不行。」

「好好做自己,好好对身边的人。」

很遗憾我的出生并不幸福,但很高兴能遇到那些发着光并愿意照亮我的人。

我在努力改变,希望你也是。

| 尽力而为,直面家庭进行自我“和解”

对于原生家庭,不要去逃避,而是直面它,也不要试图去改变父母的想法,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根深固蒂的,只需要换一种思维对待,你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的父母经常会对我的行为不加以考察的下定义。比如一般是我倒垃圾,一旦我可能忘记或者没来得及倒,我妈妈就会一直数落,甚至对我的人格打上“懒”的标签,以前我还跟她吵,也总被噎得哑口无言,破坏心情,导致一天什么也没干。很多家庭都会有这样的事情,明明可以好好讲话,却偏偏不好好讲,随随便便就上升到人格。

而现在的我,再碰上这样的事情,我会立马把垃圾拿去倒了,然后说“我已经倒完了,这件事到此为止,可以吗?”也不会因为那些话语而恼火,因为换了一个人,他们也还是会那样讲话,这是他们的行事作风,几十年来都是如此。

重要的是让自己明白,不要去在意那些难听的话,也不要随便去给复杂的人贴标签。要从他们这些伤害里去学习,学习那些不同于父母的解决方法,才能真正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愿每个曾经力图逃脱原生家庭的人,都能有勇气去直面现实,并不断“和解”,从而成长为那个理想中的自己。

 

原生家庭的影响,躲在每个隐秘的角落。而角落的每个缝隙里,黑暗中也会有光透进来。《隐秘的角落》原著作者紫金陈自叙,剧中一些坏小孩的经历都取材于他自己。所以他说:

“我特别理解问题少年的无助,我自己经历过,身在其中是非常痛苦的。很多时候,我们与恶的距离可能就一步之遥。但是,只要你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是可以靠自己努力改变的。”

是的,没有人是坏小孩。家庭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一切。在诺大世界,成长与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有着不同意味。无论是阳光下的欢笑追逐,还是背地里掐着手心的默默哭泣,这种岁月里的长大,有舍必有得。那些经历终将成为一身铠甲、一把利刃,保护着我们。

在你的世界里,家庭意味着什么?在那些发恼愁绪袭来时,你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实现自愈、和解?来说说的你心里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秘的角落》里,你懂事得让我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