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
——王阳明
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
——湛若水
阳明与广东
广东许多地方都留下了王阳明的足迹:大埔、乐昌、和平、龙川、河源、南雄、仁化、保昌、韶关、曲江、英德、增城、花都、博罗、广州、南海、肇庆……
王阳明在广东的弟子有方献夫、薛尚贤薛侃兄弟、杨仕德杨仕鸣兄弟、梁焯、郑朝朔等。广东王门弟子直接促使王学盛行岭南。
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参加会试,当科状元是广东人伦文叙。伦文叙的老师陈秉常、梁储都是广东大儒陈白沙的学生。
阳明和甘泉
王阳明的思想受到湛若水思想的启发、影响,也是间接受到陈白沙影响。王湛相约共倡圣学,学术上多次交流,人生路上相互鼓励,各自对对方的思想乃至人生也有所影响。
阳明和增城
增城,对于明代大儒王阳明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他的先祖王纲去世在这里,他的挚友湛若水出生在这里。这里有他的情感寄托……
忠孝祠初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是王阳明在总督两广期间,为纪念先祖王纲,请示朝廷后把原来的天妃庙改立的。忠孝祠位于增城旧城南门外,增江边。忠孝祠已经没有原来宗祠现的作用,“忠孝祠”石匾还是完整保留下来。石匾长达169公分,宽63公分,厚13公分,重近300斤。
据王阳明记载,王纲,字性常,明朝初年担任广东参议,带着他的儿子王彦达一同督办兵粮。途中,遇到海寇偷袭,王纲被捉,因为不愿意投降而被杀害。王彦达请海寇把自己也杀了,贼首却说:“父亲忠诚儿子孝顺,都杀了会不吉利。”海寇同情王彦达的诚心孝心,准许王彦达带着王纲的遗体离开。
湛若水在《重修增江忠孝祠记》说到:“木石砖瓦之不堪者易之,新建公之诗将灭于壁者碑之。焕然一新,夫然后称百年之举废也。”
在祭祀 “忠孝祠”之后,王阳明还特意游览了增城凤凰山,在凤凰亭凭吊南宋名臣崔菊坡,又探访湛若水的旧居。在湛若水旧居,王阳明作有《题甘泉居》、《书泉翁壁》两首诗表达对老朋友的思念。王阳明在《题甘泉居》中表达了希望移居增城、再与湛若水比邻而居的心愿,诗云:“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行看罗浮去,此心聊复足。”
王阳明感触人生难得知音,而增城人湛若水正是自己的知音,《书泉翁壁》云:“我祖死国事,肇禋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苍苍兼葭色,宛隔环瀛深。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
可是,来到增城之前,王阳明已经身患重病、身心疲惫。他请求致仕不被批准,无奈地只好请病假还乡,行至南安病情加重,一代大儒年仅五十七岁就病逝了。
此外,王阳明曾为湛若水的母亲写《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原来的碑还在,只是字迹由于岁月洗礼已经比较模糊。2014年,增城湛甘泉文化促进会重制墓碑,树立在位于新塘镇塘美村的湛若水母亲墓旁边。
阳明和河源
王阳明总督两广时曾到河源地区平叛,写有《议处河源余贼》、《告谕各府父老子弟》、《行龙川县抚谕新民》等公文。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平息河源内的叛乱后,上奏朝廷,添设和平县,县城为阳明镇。王阳明还认为这里教化不足,在和平县设立儒学。
当地民间传说,王阳明曾带着人马到李田仙岩探险。李田仙岩幽深奇特,王阳明走了很久,累了就坐下休息。睡梦中,一位白发老者对他说:“赶快出去吧,不然蜡烛灭了你们就出不去了。”王阳明惊醒后急忙带着众人往回走。他们走出洞口时,太阳已经下山。王阳明心想自己是梦见了神仙了,于是把队伍仅剩下的一支蜡烛点燃,持在胸前朝洞口跪拜感谢。拜罢,他将蜡烛插在岩洞门前。
第二年,当地百姓发现李田仙岩洞口长出几根造型奇特的草,形状有些像蜡烛。自此,人们都称这种草为蜡烛草。蜡烛草的花是治疗跌打刀伤、止血拔毒生肌的良药,每当村民不小心弄伤了手脚,抽出蜡烛草芯中的白絮敷在伤口,可收到立即止血的神奇功效。
和平县内有阳明公园,位于和平县城东山岭。公园内建有和平县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内陈列王阳明与和平有关史迹、文物资料、民间传说等。阳明公园的石阶梯有666级高,故取名“天梯”,又有“六六大顺”之美誉,登高远眺,和平县城尽收眼底。公园内设立王阳明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中学创办于1980年,因初创时隶属县城所在地阳明镇,本着纪念王阳明奏请设立和平县治之初衷而得名。除了阳明中学,和平县还有阳明一小、二小、三小,阳明大桥等等。为了纪念王阳明,当地人还把一种土纸做的伞叫做“阳明伞”。
河源市还曾经主办“纪念王阳明奏设和平县500周年”、“阳明研究与和平地域文化构建研讨会”等活动。“阳明研究与和平地域文化构建研讨会”提出,研究王阳明心学与和平地域文化,对和平县发展阳明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注:首发于 大心学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