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隐居分水》

范蠡决定隐居蠡湖村终老

作者  何铁牛

公元前441年,范蠡重返越国后,在今无锡被人们认出后才恢复真名。当时消息很闭塞,他来到分水西作定居,当地人是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的。那时的蠡城(即今绍兴市),尽管是一座越国都城,消息同样不太灵通。此时越王勾践早已作古,已经是他的孙子王不鹿在执政,而越国人民对范蠡是家喻户晓的,在时过境迁三十年后,后来的官员虽知范蠡其名,却不认识其人。范蠡为了开渠道对薄到公堂上,这时候还需要化名“李万”,目的是免得引起人们的注意,更不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据《浙江历史·乡土教材·越国的经济》记载:勾践在“十年生聚”的过程中,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开垦,辟塘为田,如富中大塘,练塘等,都很有名,所以,很快就做到“民俱有三年之食”。 由于越国上下齐心,发奋图强,措施有力,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兵精粮足,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了。这一成功的政策和经验,时间虽过去了这么多年,越国还会继续沿用,对此范蠡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尽管人地两不熟,陈氏赵家又欺生,开渠通水,垦田种粮,定会得到官府的支持,所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即是被告却稳操胜券,这事对范蠡来说,真是身正不怕影子斜。

范蠡曾隐居在齐国和宋国,在那里经商致富,为了避免致命迫害,只得远离避之,重返越国后,在吴地受人谩骂,居住在蠡塘桥凤凰墩受水灾之害,这样使他不得不找栖身之地。选择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蠡湖村作定居,欲要红尘是非不到我,又谁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却与凤市村人(今儒桥村)引起了一场纠纷,相比之下是一桩小事,况且官府又支持他,由此使范蠡最终决定隐居分水镇蠡湖村终老。

你可能感兴趣的:(《范蠡隐居分水》)